长者助手
手机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特色服务 > 文物博物

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创东莞非遗保护新格局

时间 : 2021-04-07 10:38 来源 : 本网 作者 :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编辑 :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点赞。近年来,东莞市聚焦“品质文化之都”建设,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遵循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原则,不断完善非遗制度建设、体系建设,以“多规合一”改革推动非遗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一、立足长远,构建非遗保护传承的完整体系

一是出台管理办法。为推动东莞非遗的体系化、规范化、科学化,东莞市以加快“品质文化之都”建设为契机,于2021年2月1日正式施行《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调查、保存、认定、保护、传承和利用等各环节进行规范,推动东莞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入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的新阶段。二是丰富保护名录。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传承基地申报工作,丰富东莞市非遗保护名录。目前,全市非遗国家级传承人5人(去世2人),省级传承人29人(去世4人),市级传承人83人(去世5人);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8项,省级以上44项,市级以上146项。全市拥有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非遗研究基地1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9个;市级传承基地16个,市级非遗工作站13个。此外,目前东莞市“莫家拳”和“茶园游会”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公示项目。三是搭建研究平台。市非遗保护中心与东莞理工学院等五所高校建立战略联盟,广泛开展非遗知识普及和理论研究,十多个东莞非遗课题入选省级课题,其中“东莞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入选教育部高校重点课题。此外,还研发出东莞非遗传统文化课程,推进编写东莞非遗乡土教材。四是建立健康档案。东莞是全省范围内最早推动非遗传承人健康体检工作的城市。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市卫生健康局,每年为传承人免费提供身体检查或上门问诊等健康保障服务,实现健康管理有专人、健康服务有机构、健康情况有档案。

二、与时俱进,打造非遗展示推广新平台

一是首创“非遗墟市”展销平台。2016年首创推出“东莞非遗墟市”,随后紧扣服务人文湾区建设大局,将“东莞非遗墟市”发展成为“粤港澳非遗墟市”,汇聚全省21个地级市和港澳共23个城市非遗项目,每年举办粤港非遗墟市专场、城际交流专场、“走出去”专场等,推动非遗文化成为粤港澳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5年来,非遗墟市坚持每周六开墟,广大市民群众形成了周六逛“非遗墟市”的习惯。二是推动非遗在校园落地生根。自2013年开始,联动各界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每年组织开展进校园活动60多场,并且以示范性成效带动基层各镇街逐步从“非遗进校园”升级为“非遗在校园”,以校园为突破,积淀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实现非遗教育的常态化。三是擦亮非遗系列品牌活动。支持基层非遗品牌积极响应全省工作部署,配合举办省级活动,加大市级资源对基层非遗品牌的扶持力度,重点打造了“龙舟月”及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采香日系列活动、腊味节系列活动、茶园游会系列活动等。四是创新非遗展馆日常运营。依托全省最大的非遗展馆——东莞非遗展示馆,常态性开展非遗展示、非遗志愿讲解、非遗课堂、非遗活态展演等活动;在非遗展馆内打造“新昌老铺”专题精品展、文化馆文旅路线网红打卡点,吸引大量团体、个人前往参观打卡。五是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推动非遗项目创新发展,在全省率先举办非遗创意设计大赛,激发社会对非遗内涵的挖掘再造;与社会力量合作,推动非遗文创产品研发,开发非遗金属立体拼图“拼酷”,推出首款“千角灯”非遗文创城市礼品,入选广东非遗“十佳新造物”。

三、着眼未来,努力开创非遗工作新局面

随着《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的施行,东莞非遗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东莞将充分发挥《办法》作用,在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全力实施五大计划。一是实施东莞非遗人才深造计划。对市非遗专干、传承人、非遗专家、非遗志愿者等全体非遗人进行年度非遗系列专题培训;推动建立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拜师制度,助推非遗传承人梯队建设;举办非遗志愿者沙龙,提升东莞市非遗志愿者队伍的综合水平。二是实施东莞非遗保护升级计划。完善东莞非遗保护名录,重点做好各类省、市级非遗申报工作;搭建东莞市非遗资源管理平台,进一步提升非遗管理效能;继续组织全市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体检,健全传承人健康档案建设;发挥非遗工作站作用,有效发挥其推动全市非遗传统工艺振兴的作用。三是实施东莞非遗品牌活动计划。开展东莞非遗“在校区、在社区、在小区、在景区”系列活动;继续深化非遗进校园活动、非遗墟市系列活动、“龙舟月”及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东莞香典”采香月系列活动、腊味节系列活动、茶园游会系列活动。四是实施东莞非遗创新传播计划。造强“非遗小姐姐”IP,积极生产推出非遗主题系列短视频;优化“非遗墟市”的微信小程序,满足非遗产品买卖需求;深化《润物》理论研究,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工作的理论指导。五是实施东莞非遗文旅开发计划。立足东莞“江、湖、山、海”四大片区地域非遗特色,开发4条非遗+旅游路线;开发东莞非遗文创产品,融旅游“扶智”“扶能”“扶业”于常态文化服务之中;做好建设“龙舟文化中心”筹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