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长达10小时、汇聚全球30多个国家150多位艺术家的网络直播活动与艺术爱好者相聚“云端”。5月9日,“艺术照亮生活,感知拾光力量——全球艺术家X中演院线·广州大剧院‘云聚荟’网络直播在穗启动。这场网络直播分五大板块,歌剧、音乐会、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艺术家们参与的形式各异,现场演出、录制“宅家”表演视频、问候祝福。在9日下午举行的广州第104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会重点推介“云聚荟”网络直播活动,并回顾广州大剧院的十年发展历程。
十年前的5月9日,著名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执棒歌剧《图兰朵》,正式拉开了广州大剧院的大幕;十年后的今天,在150多位全球艺术家联袂演绎的10小时“云聚荟”演出直播中,广州大剧院迎来了十周岁生日。
这个伫立在城市中轴线,由世界著名设计师、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地标,已俨然成为了华南地区的文化艺术风向标。在这片开放、包容、进取的沃土上,大剧院与城市、市民共同成长。
国际顶级剧目因剧院与广州结缘
“十年前,广州没有一个具备专业规格、能演出世界顶级剧目的演出场馆。广州大剧院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著名艺评人周凡夫常年往返粤港澳三地看剧,见证了近十几年来广东文化氛围的改变。
作为广州大剧院的常客,周凡夫在手机端观看了这场10小时的马拉松直播,其中一部回顾广州大剧院舞台高光时刻的短片让他感慨道:“过去十年,广州人民在家门口欣赏到了包括《托斯卡》《蝴蝶夫人》《茶花女》《卡门》《魔笛》《战争与和平》等众多以前没办法引入的国际顶级剧目。”
好的演出场馆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市场培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规格的场馆,才能带来高规格的剧目。例如,国外引进的剧目,如何配合广州的舞台条件,呈现出本来的舞台效果?这涉及到剧场的硬件设施、团队协作、软件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综合实力。
2015年,歌剧《魔笛》的亚洲首秀选择了广州大剧院。这部由柏林喜歌剧院和英国新锐剧团1927联手打造的“新潮版莫扎特”,被称为是“全球最大胆、最高科技的一版”。《魔笛》的舞美制作涉及复杂的多媒体技术,而广州也把超现实的舞台效果高质量呈现。周凡夫曾在国外看过《魔笛》,广州大剧院的版本让他感叹“不简单”。
同年,还有一场重磅经典音乐剧《歌剧魅影》登陆广州大剧院。被称为“音乐剧之王”的《歌剧魅影》点燃了全城观演的热情。凌晨排队购票、连演十场均爆满的盛况,成为广州一道经典的文化印记。广州观众的热情也让剧中男主角、“魅影”的扮演者布拉德·里特尔直呼“广州是第二故乡”。
歌剧对一个剧院、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周凡夫解释,歌剧是极高的综合性艺术,结合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科技等多种元素。一个剧院能够上演国际顶级歌剧,体现了剧院的专业程度和艺术追求。从2010年《图兰朵》开始,广州大剧院坚持以每年引进或制作一部以上大型歌剧的速度,力图向广州观众普及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大家已习惯性地将观看世界歌剧的期待放在广州。”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评价。
曲高不再和寡高雅艺术走近广州市民
十年,32000多位艺术家来到大剧院,吸引了500万市民走进剧场,上演了4038场演出、1900多场艺术活动。十年票房出票总数253万张,将所有票纸连接起来,长度与856个广州塔的高度相当。意大利斯卡拉剧院、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法国巴黎歌剧院等著名剧院,以及柏林爱乐乐团、德累斯顿爱乐乐团等顶级乐团纷至沓来。
更多的变化则在悄然间发生。周凡夫每年在大剧院看多场演出,一个很深的体会是剧场的氛围在不断变化。“观众从不了解观演规矩,到能与台上的艺术家共鸣,这体现了广州市民文化艺术意识有了很大提高,能保持这样的剧场氛围,并不简单。”他说。
台上的艺术家同样能感受到台下观众的投入与欣赏。今年1月,著名演员濮存昕刚刚在广州大剧院演出了原创话剧《林则徐》。“那几场演出场场爆满,谢幕的时候满场的观众,满场的掌声,至今令我难忘。”
广州大剧院总经理何鹰透露,一些世界顶级演出实际上并不赚钱,但剧院必须舍得把钱“赔”进去。“这些演出能让观众领略到人类艺术的高度,也能进一步引领观众欣赏水准,进而培育市场。”他说。
对于戏剧人邓光远来说,十年前,想获取国际最前沿的戏剧资讯十分困难,而这十年间,在广州大剧院看到了无数大师和名团的作品,这对于创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了创作的层面,通过广州大剧院这十年的耕耘,观众的群体丰富了,视野开阔了,对于整个广州文化市场来说都是好事。”邓光远说。
此外,市民们还在近2000场各类免费的艺术讲座、工作坊和主题艺术展览当中,获得营养。通过惠民票、学生票等优惠政策,高雅艺术在广州“有得看”“有得选”,也“看得起”“看得懂”。就读于暨南大学的广州仔王俊豪是各类艺术导赏讲座的常客。艺术家们关于剧本、表演、作品解读等的讲座,总能为文学专业的他,获得课堂所不能给予的艺术养分。“最难忘的是2015年我还抢到了《歌剧魅影》的学生票,当时看完演出都快哭了,久久不想离开。还在剧院听到了喜欢的艺术家林奕华、林怀民等人的讲座,每每这些时刻,就会觉得作为一个广州人很幸福。”
“无论是作为观众还是舞台上的实践者,剧院都是我重要的精神家园,已成为了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邓光远希望有一天,当大家提到广州,就会想起珠江边这座造型如两颗灵石般美丽的广州大剧院。
从引进到本土造血“广州原创”与国际接轨
“当得知有机会用中文演唱一部歌剧时,我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回忆接到饰演马可·波罗任务时的情景,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朱塞佩·塔拉莫仍难掩兴奋。
歌剧是源于西方的艺术,广州大剧院创作的首部“一带一路”题材的歌剧《马可·波罗》却是中文演唱,中国出品、中国编剧、有着中国的表演形式、讲述中国故事的歌剧。近200人的庞大演出阵容,既有国内的当红歌唱小生,来自广东本土的歌舞团队,以及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这是一次东西携手、打破壁垒、中西融合的伟大尝试。”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陈睿说。2018年首演后,该剧又在去年9月登陆意大利,开启了全球巡演。
歌剧《马可·波罗》的制作,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丝绸之路剧院联盟与广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一个城市能诞生一部原创歌剧,体现了政府层面的远见与支持,以及民众的艺术水准。拥有了制作水准的广州大剧院,还成为了扎根本土、服务本土的“大舞台”,而孵化国际水准的“广州原创”,差不多用了十年时间。
十年前,广州非职业戏剧人董越和邓光远不会想到,两人的原创话剧《西·游·纪》能有朝一日登上广州大剧院的舞台。他们是广东金融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的教师,一直在业余时间从事戏剧实践,创作了一些作品,在不同的舞台上演,但一直处于“游击战”的状态。
2016年,两人一起创建了MEGA工作室,专注于戏剧创作。2017年,听说广州大剧院筹建支持广州本土民间戏剧发展的D艺空间项目后,他们主动与广州大剧院联系,双方一拍即合。
“过去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排戏,有灯排,凌晨在路灯下排练,有路边野排,东风路一带都被我们排了个遍。”董越说,租正规的排练厅动辄一小时上千元,而戏剧排练至少要100小时,根本租不起。D艺空间恰好帮助他们解决了很多剧团发展的痛点,给予了排练场地、登台机会、营销渠道等方面的支持。他们的原创戏剧也多次登上大剧院舞台,成为D艺空间登场次数最多、创作力最强的团队。
过去十年,亦有300多场岭南文艺精品在广州大剧院的舞台上大放光彩。2018年,广州歌舞剧院大型民族舞剧《醒·狮》正是在广州大剧院首演后,和中演院线签署全国巡演计划,开始了全国10多个城市的巡演,意外受到众多年轻观众的喜爱。此外,还上演了广东粤剧院粤剧《南海一号》,广东歌舞剧院大型原创舞剧《沙湾往事》、广州话剧艺术中心《邯郸记》、广东现代舞团《九大簋》、广州芭蕾舞团《布兰诗歌》、广州杂技艺术剧院杂技剧《笑傲江湖》、广东音乐曲艺团大型情景器乐剧《扬帆大湾梦》、广州粤剧院粤剧《花笺记》、广州红豆粤剧团粤剧《岭南人家》、广东粤剧院青年团《花蕊夫人》、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的原创木偶剧《哪吒》和《垃圾大战》等大批优秀佳作亦在广州大剧院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何鹰表示,未来广州大剧院在继续引进国内国际一流剧目的同时,也将更多关注本地的院团,为本地院团提供平台,繁荣广州本土剧目。2019年,广州芭蕾舞团舞剧《布兰诗歌》正是在广州大剧院首演后,登陆美国。同时,粤剧、话剧、现代舞、木偶戏等越来越多广东本土特色的优秀剧目,也通过广州大剧院这个平台,积极“走出去”,在国内外获得了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