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广东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要求,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和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分别牵头组织专家组,对中山市小榄镇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南区和三乡镇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工作开展验收。
验收期间,各验收组分别实地考察了上述三个镇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开展情况,查阅相关档案资料,并召开汇报反馈座谈会,听取当地镇区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对照第二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验收标准,验收组对创建期间小榄镇、南区和三乡镇的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上述镇区的创建成效主要如下:
一、小榄镇形成具当地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
2016年12月,小榄镇正式获得第二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目前小榄镇已顺利完成创建任务,对照标准自评优秀率达97%,在设施标准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社会化等工作推进中做出亮点,形成具有小榄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主要做法为:
(一)夯实基础,实现设施网络标准化
推进文化设施提档升级,补齐文化短板。一是推动镇级大型文化场馆建设,启动并推进新小榄文化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多个重点公园等项目建设;二是开展镇级文化场馆升级建设工程,建成一批智能自助图书馆、一个街区自助图书馆,将一批古旧建筑盘活改建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民俗博物馆、民间艺术展示馆等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三是实现“1+1+N”模式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成15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推广“1个阵地(社区文化服务中心)+1个运营机构(公益服务中心)+N类/项服务”工作模式。
(二)供需对接,力促服务供给精准化
以活动为载体,整合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一是建设市、镇、社区三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推进小榄镇文化馆分馆试点建设和图书馆分馆改造升级、街区自助图书馆建设等工作;二是形成“一线双节三特色”的文化活动机制,以“春品荼薇秋赏菊”为主线,固定上半年读书节、下半年艺术节的“双节”举办规律,推进节日文化、非遗项目、社区品牌三项民俗特色发展;三是探索“菜单式供给”文化下乡工程,建立公共文化活动预约、配送、考评、反馈等机制,推动供需精准对接。
(三)多方共建,推动文明实践社会化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和拓宽服务供给渠道。一是建立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运营文明实践中心1个、文明实践所15个、文明实践站57个,先后培育文化类公益项目近30个,通过项目资助、公益创投、志愿互助等方式,培育和委托社会组织面向群众开展服务。二是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公共文化事业,出台《关于鼓励文体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奖励办法》,鼓励社会力量捐建文化场馆或设施设备,赞助文化活动。2017-2018年,共有114家热心企业(个人)捐助各类文化活动共计1540万元,并有多家企业出资筹建小榄菊花园、圆榄山文化公园等大型文化项目。三是建立财政购买社会服务机制,制定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通过招标、委托等多种形式向社会组织按需购买服务。四是培育公共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发展壮大志愿者服务组织队伍,推出一批志愿者自主组织的品牌活动等。
(四)科文联动,加快公共服务数字化
探索公共文化的“互联网+”建设。一是依托全市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建立镇区数字文化馆和图书馆,加强镇级各类文化资源、资讯的上送;二是建立镇级文化信息网及文化、图书服务微信公众号,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信息查询和服务功能。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小榄镇公共文化事业得到良好发展,其制度建设全面开展,文化投入逐年增长,文化设施均衡便捷,文化队伍结构合理,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传统文化活力发展,有效满足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南区打造“三项服务融合”的文化引领型社区
南区创建第二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打造‘三项服务融合’的文化引领型社区”,围绕文化引领型社区建设,践行文化服务为引领、公益服务为特色、便民服务为支撑的理念,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广度、厚度与效率。以下为“三项服务融合”模式的具体表现:
一是以文化服务为引领。围绕提升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整合公益图书馆、多功能活动室、舞蹈室、文化广场等既有文化室场和修身学堂、社区青年学院等社区公共文化资源,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活动,并通过购买服务、文化创投等形式,为群众提供文化培训、阅读推广等专业文化服务。同时,着力加强市、区和社区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并开辟良都侨苑,展示南区华侨文化底蕴。
二是以公益服务为特色。探索形成“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公益先行,共建共享共融社会工作新高地”路径。一方面,将公益元素注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引进致力于社区文化建设、文化研究等专业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阅读修身、生活美学、幼儿早教、文化研究等公益文化服务,并搭建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定期举办公益路演、文化沙龙等,引导进驻的社会组织加强交流,探索实现抱团发展。另一方面,成立社工学院,与中山大学等省内知名高校合作,共同培育社会组织带头人和社工领军人物,进一步提升南区社会服务水平。
三是以便民服务为支撑。拓宽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增设全民健身驿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未成年人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向不同群体提供多样文化服务。搭建社区文化O2O数字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文化资讯、场馆预约、活动参与、便民服务等一站式服务。引入公益咖啡书吧和爱心超市,设立社区便民服务点,向社区群众提供报刊零售、打印复印等多方面以便民为目的的微利有偿服务,提升服务中心运营的可持续性。
目前,南区已形成“1+4”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一个南区宣传文体服务中心和四个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并探索将原有的“文化+公益+便民”模式向“党建+公益+文化”模式进行提升,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实践范本。
三、三乡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文化设施有效运营
三乡镇创建第二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政府购买服务实现文化设施有效运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将基层文化设施全部委托给社会组织,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运营水平和服务效能。目前该项目已形成“一二三四五”工作模式。,具体如下:
一个工作目标
以“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有效运营”为总目标,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提升基层文化设施服务水平。
两种服务力量
一方面,引入社会组织力量,按照公共文化服务总分站的服务模式,形成“1+16”服务格局:签约1家社工机构,为全镇16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共配备21名专职工作人员,其中16人分别驻点开展常态化服务,5人负责综合各项统筹工作。21名工作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达95%,三乡本土人员达95%,社工成员定期开展服务技能提升培训及外出交流学习,提升团队专业素质。
另一方面,发挥文化志愿者、热心人士的作用,形成“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为社工服务作补充。
三种工作机制
1.三方沟通机制。建立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村(社区)、社工组织三方沟通机制,宣传文体服务中心定期与村委、社工组织召开工作交流会,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立微信交流群。2.宣传推广机制。包括线上和线下途径:如“文化三乡”等微信公众号、家长微信交流群等;社区宣传栏、LED显示屏等。3.文案整理机制。由政府购买服务人员协助整理活动素材,定期做好公众号的文化资讯推送,并负责统一整理镇图书馆、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活动资料。
四种考核方法
1.组建考核评估小组。由各村(社区)宣传委员组成考核评价小组,定期对本村社工开展活动情况及社工机构管理情况进行评估。2.制定巡查工作制度。宣传文体服务中心定期派工作人员到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抽查评估备案。3.设立群众评估办法。以群众满意度为衡量标准,通过评估表、访谈、现场观察等方式开展监督评估。4.开展年终总体评估。由宣传文体服务中心综合各组评估结果对服务机构全年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估,其分数作为下一年招标合作的重点考虑因素。
“五定”服务指标
1.定点。根据各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置情况,确定各中心和专职社工的服务范围。2.定时。设定免费开放和服务时间,落实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错时开放。3.定内容。根据党委政府文化工作的重点、热点,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发挥三乡的文化资源优势,科学化设定服务内容。4.定量。为社会组织设置一定的服务指标,确保所提供的服务达到一定量的要求。
三乡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文化设施有效运营”项目实施两年多以来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8年底,该项目共开展由社会力量参与组织的文化活动“430课堂”逾5千堂,惠及群众8万人次,全镇举办各类文体活动2千多场次,惠及群众15万人次,有效扩大当地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的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