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面提升
——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农家书屋里书香四溢,平日里手执锄头的农民正捧着书看得津津有味;洪秀全故居纪念馆里人头涌涌,馆内陈列展品让观众流连忘返;每年一届的盘古 王诞民俗文化节已经成为花都区的一个文化品牌。这些都是花都区近年来大力建设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缩影。
自2014年10月创建工作启动以来,花都区通过实施文化设施提升工程,新建了洪秀全故居纪念馆、区美术馆、区博物馆、艺术展览馆等一大批大型文化设施等,并启动了花都图书馆新馆、青少年宫、广州市民俗博物馆以及花都大剧院等大型文化场馆建设。
同时,通过对原有的文化设施进行功能升级,花都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基本形成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
■ 一批大型文化场馆建成
花都原是广州北部的农业县,过去包括文化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都按照农村的标准建设,历经撤县改市到撤市改区以来的多年建设,文化基础设施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仍有部分区域设施陈旧、标准不高。
为尽快补齐这一短板,夯实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硬件基础,自2014年创建第一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启动以来,花都区制订了《广州市花都区文化设施布点规划》,并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掀起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热潮。花都区各级财政相继投入2.6亿多元的资金,不断优化公共文化设施。
“经过近3年努力,花都新建了洪秀全故居纪念馆、区美术馆、区博物馆等一大批大型文化设施。”花都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
其中,新落成的洪秀全故居纪念馆中,展示的文献、文物资料约650件,是目前国内外涉及洪秀全、太平天国历史陈列展品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展览。
同时,该区日前启动了花都市民广场项目建设。据介绍,该项目的文化地块建设包含了新图书馆、青少年宫和大剧院,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青少年宫建筑面积规模约1.8万平方米(其中包含一座建筑规模6000平方米、能容纳1130人的大剧场),其定位是展现花都区的历史文化、文脉发展,并为城市下一代主人翁的发展提供公共空间场所。
此外,依托资政大夫祠建筑群,以展示、收藏、研究、休闲和体验广府民俗风情为主题的广州民俗博物馆,也于2016年10月动工建设。项目有望于今年年底建成。
“这些大型文化场馆的建设,已写进2017年花都区十大民生实事中。建成后,花都的文化活动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市民将享受到更优质的文化服务。”该负责人说。
●全覆盖
打造“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在镇(街)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室建设方面,花都区将升级改造镇街文化站和村居文化室作为区2016年十大民生实事之一,试点建设10个街镇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一级站标准,其中7个是省特级站。
“以全省综合性文化站示范点新华街文化站为示范,以‘面积达标、功能完善’为标准,我们组织对全区10个街镇文化站进行升级改造。”相关负责人向笔者表示,文化站建设包括有多功能厅、陈列展览厅、辅导培训室、排练演出厅、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广场在内的文化站,并成为了街镇文化服务功能齐全的“文化高地”、群众学习充电的“培训基地”、男女老幼皆宜的“健身中心”。
此外,全区共建设了252个村(社区)文化室,实现了镇(街)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全覆盖。
“花都市民从家中出发或乘坐交通工具,一般10分钟内就能到达镇(街)文化站或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服务。”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花都已基本形成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
在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过程中,花都还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风格、统一设备配置、统一评定等级的标准化要求,统筹推进全区的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
“我们规范了文化站、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的牌匾,不仅外观漂亮,功能齐全,而且配备了100平方米至30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场所,成为各镇(街)、村(社区)的标志性建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样一来,市民也就更愿意走进来,享受丰富的文化活动。”该负责人表示。
文化场馆还成为了送文化下乡的“大本营”。据介绍,依托文化场馆,花都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覆盖全区各村,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强功能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身兼多职”
每个周末,秀全街珠村文化礼堂的图书室内,坐满了前来读书的村民。“这里不仅是读书的好地方,还能上网、健身、交流书法……我们空闲时间都爱往这里跑。”一位村民说。
据了解,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仅是为村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它还是村子里的“政务中心”“文体超市”和“信息高地”。
花都整合宣传、文化、体育、监察、民政等部门资源,将全区252家农村(社区)文化室改造成为多部门协同建设使用、村居统一管理,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村(社区)行政中心。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有老人活动中心、党群活动室、戏曲台、棋牌室、道德讲堂、健身房、农家书屋、绿色网园等场所,中心附近还修建了儿童游乐场、篮球场等设施,满足各类人群的文化体育需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变成村(社区)里名副其实的“文体超市”。
花都区还为全区188条村建设了较为完善的网络体系,在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置公共电子阅览设施,开通WiFi和网络电视,方便农村基层群众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资源服务,并实现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
此外,花都区网吧转型升级工作也走在了全市前列。在花都,网吧不再是游戏狂热分子的“天堂”,而是摇身变成了公共文化服务基地。网吧成为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网络文化基地”,成为为群众提供网络培训服务“社区网络学校”,成为兼具图书馆和公共阅览室的功能的“书吧”。
同时,依靠“互联网+”的新发展,花都区积极推动网上创业活动,搭建网吧承接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由政府向网吧购买服务,然后向区、街镇、社区三级推进,实现了市民、网吧业主、政府“三赢”。
■相关服务
文化场馆成花都市民学习“大课堂”
实现文化场馆全覆盖的同时,花都还通过打造“大课堂”,强化区级文化场馆的服务。
据统计,2015年至今,5家区级文化场馆举办“市民学堂”“道德讲堂”“文化花都”等讲座40期、展览45场,接待观众100多万人次。变文化场馆为培育文化人才的“百花园”。依托文化场馆,组织对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培训6400多人次。
为鼓励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花都区各文化场馆还明确了免费开放项目、优惠收费场地及时间段、享受免费或优惠收费的群体对象等开放内容,确保每周免费开放时间不低于14小时,其余时段对特定人群低收费开放。
如2016年,洪秀全故居坚持每周开放7天,春节期间适时推出门票八折优惠;花都区图书馆每周开放64小时,文化馆每周开放时间48小时,文化站每周开放时间48小时。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提供免费上网时间每周56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