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晚,我市在佛山新城中欧中心白兰厅外大厅举行文化中枢建设总结展示活动。现场四家文化中枢试点单位(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博物馆、市艺术创作院)携四大联盟成员单位集体亮相,向市民展示文化中枢建设成效、亮点服务项目及精彩活动回顾。
一、文化中枢试点建设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我市开始着力推进文化中枢建设,并将其作为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要举措和特色项目。以市、区两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全市公共文化供给侧的“中枢”,承担组织联盟、业务统筹、展示平台、信息中心、孵化基地等职能,广泛带动吸纳同类型优质公办及民间机构、社会组织,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截至目前,已成立佛山阅读联盟、佛山市文化馆站联盟、佛山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和佛山美术馆联盟,吸纳来自公办或民间的成员126家,并联合举办了1000多场活动。
四大联盟初步形成体系,本行业领域的沟通交流、合作发展、自治自律都有了明显加强。
佛山市文化馆站联盟:省内最早纳入镇街文化站的群文行业联盟。借助已持续五年的“佛山市文化馆长联席会议制度”的经验优势,佛山市文馆牵头,联合五区文化馆,发动各区的镇街文化站,于3月28日成立了佛山市文化馆站联盟,现有成员单位31个,囊括五区文化馆、站,成为广东省第一个纳入镇街文化站的群众文化行业联盟,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大整合和大调度,实现人财物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同谋划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配置,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大效能。2016年文化馆站联盟聚合五区资源,开展了“‘你好,佛山!’专题摄影展”、“‘佛山韵律·和风鸣畅’2016年广佛同城广场舞总展演”等具有全市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活动。
佛山美术馆联盟:艺术让城市更美好。4月20日,佛山美术馆联盟成立,旨在团结全市公办和民办美术馆的力量,在馆藏、项目、场地方面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携手发展,发挥政府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联盟首批成员单位13家,成立以来,合作举办展览数十场,初步形成了“合力”。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带动联盟各单位之间的业务交流,由联盟牵策划了“当代美术系列专题展”等年度重点及常规性品牌展览。同时,建立了官方微信平台,进行联盟成员推介、展览信息发布、美术馆相关信息交流、国内外美术行业相关信息动态等,逐渐成为一个信息枢纽中心。
佛山阅读联盟: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在4月23日,佛山阅读联盟成立。佛山阅读联盟以促进全民阅读推广,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为己任,以主题读书会作为佛山阅读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活动载体。主题读书会以兴趣爱好为纽带,以自愿参与、自我管理、自主活动为方式,由单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和个人自发建立,并围绕特定主题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自2016年4月至11月止,共有30个主题读书会完成加盟,开展阅读分享与交流活动200余场,吸引超过1万读者参与,活动阵地覆盖佛山中心城区。
佛山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守望乡愁,筑实文化阵地。11月25日,“守望乡愁·佛山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在去年5月成立的佛山市博物馆学会基础上扩容升级亮相,进一步整合全市文博、非遗资源等,提升凝聚力和影响力。目前共有52家成员单位加入,范围覆盖至佛山全市国有和民办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传习所)、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机构、团体、组织和个人,及我市热心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其他单位,包括学校等。2016年,通过加强业务统筹,整合全市资源,联合举办佛山木版年画展、“石湾是个美陶湾”石湾陶展览、佛山市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活动等系列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以共同开展活动的方式促进联盟的联动作用。
二、四大顶层设计举措统筹推进。
在四家试点单位带动四大联盟各自开展活动和服务的同时,市文广新局着重从顶层设计上,采取了四大举措指导统筹试点工作的推进。
一是搭建了整体工作机制。建立联络员、信息报送、社会宣传三项机制。其中重点项目督办制度,将试点工作中的重点项目和品牌活动纳入对四个单位的工作督办范围。
二是同步开展了课题研究。与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论框架,计划推出一本论述佛山文化中枢建设实践与探索的专著。
三是研发“佛山文化e网通”平台。该平台于10月上线试运行,特设“文化联盟”板块,集中展示各大联盟成员风采,链接服务内容,为给文化中枢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四是明确了“七个一”的统一标准。包括统一LOGO并挂牌,建立一套内部工作机制,制定一套行业服务规范,打造一个市民知名度和参与度高的品牌活动,办好一份电子内刊和e网通联盟主页,以及催生一批新的民间文艺团队或项目。
创新打造“文化中枢”,是全市市、区两级公共文化机构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改革、延伸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触角的一大自我突破。从“文化中枢”试点建设效果来看,四大联盟相继成立运营,既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动员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使更多市民受益,共享佛山经济、城市、文化发展成果,实际上也激活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一池春水”,让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只守住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走出“阵地服务”,在全社会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