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区委区政府确立“文化引领”战略以来,南海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先行先试,用大文化的概念创新性探索文化引领社会发展新路径,紧紧抓住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和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机遇,实现了从“文化惠民”到“文化悦民”的迈进。
一、做法与成效
(一)高度重视,积极创建
南海区高度重视示范区的创建工作,第一时间成立创建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文化的区领导为副组长,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和各镇街负责人组成的区级创建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协调创建工作的开展,审议决定项目的各项方案和有关重大政策、措施、项目,把创建工作上升到区一级层面,不再只是文化部门的事情。
召开多次全区创建工作大会,结合佛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将各项指标落实到位。举办了2015年禅城区·南海区创建广东省公共文化示范区业务骨干培训班活动,提升业务骨干理论素养,加深其对创建工作的认识。积极参与公共文化示范区区域交流活动,对东莞市、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建设及示范区创建进行了考察和学习,形成比学赶超的创建工作氛围。
建立完善自查与考核、信息报送与宣传的机制。每半年由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对各部门、各镇(街道)负责的创建工作进行检查,并将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各镇(街道)政府工作考核范围。完善信息报送制度和宣传机制,定期报送工作简报,在各级各类媒体上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宣传,提高社会知晓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制度引领,探索新径
2011年以来,南海区根据自身的实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在制度设计上取得了突破,出台了《文化消费补贴实施意见》《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强文化介入的实施意见》《促进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民办文化、专题性体育场馆发展实施意见》《文化引领促进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及其细则(《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奖励资金实施细则》《文化人才扶持专项资金实施细则》《文艺创作、艺术精品展演及群众文艺社团(队)扶持资金实施细则》《历史传统文化保护扶持资金实施细则》)等11个制度,成为全省首批在财政上保障了文化建设的资金落实的地区,成效显著。并在制度设计和试行过程中,以工作和制度相互印证,促使这些制度和措施更科学化和合理化。
现正对《文化消费补贴实施意见》、《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及其细则进行修改完善,并制定《打造动感魅力的文化之城——品质文化行动计划(2016-2018)》《佛山市南海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为未来公共文化建设描绘蓝图。
(三)多元投入,文化共建
为确保区、镇(街道)两级的文化事业费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幅。2011—2015 年,区财政安排了超6亿元资金用于文化建设,并带动200亿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建设领域,扶持的力度和广度均前所未有。
试行文化消费补贴,每年投入2000万元专款对群众看戏(电影)、参加社区文化活动、购买图书、游览文化景点等4个领域的文化消费行为试行补贴,每年补贴10场以上国家级高雅艺术演出(平均每月1场)、120场社区文化活动(平均每3天1场)、3000场电影(平均每天9场)、68个图书馆(室、屋)、2个文化旅游景点在内的文化消费行为,既激励文化生产又刺激消费。设立文化事业资金,对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人才培育、文艺精品创演、历史文化保育进行扶持奖励,从2011年至2015年,共补贴奖励文化项目和个人1176项,共计5551万元,以“小投入大产出”的方式,充分发挥了“杠杆”撬动效应。
同时,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共建”的文化建设模式,动员民间资本投入文化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和企业家通过冠名、建立基金、捐款捐物等形式,资助文化机构和文化活动;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民营文化场馆)的发展,以采购服务、财政补贴、鼓励捐赠等方式促进其向市民提供公益性服务,到2015年实现23间免费对外开放。
(四)城乡统筹,服务均等
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大力推进“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建设,南海文化馆、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全区 7个镇街文化站全部均为省特级文化站,全区249个村居的文化活动中心全部实现了“六个一” (即:拥有1个综合文化活动室、1个文化驿站、1个群众文化广场、1名文体辅导员、1支文化义工分队、1个以上特色群众文化活动项目),桂城街道桂园社区等50个试点村居通过省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验收,计划2017年底实现综合性文化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构建智慧图书馆(24小时“读书驿站”)服务网络,现已建成21家。截止2015年底,区、镇、村三级文化广场面积达114万平方米,文化活动室面积达65.64万平方米,每万人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431平方米,高于省、市水平。全区公益文化机构全部实现免费向群众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到达全区广大家庭,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五)精品纷呈,供给优质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承接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省第九届少儿艺术花会、省曲艺大赛等省级以上品牌活动,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文化大餐”。继续打造“南海艺术节”“珠三角休闲欢乐节”“乐活南海 文化周末”群众文化大舞台,以及桂城的“休闲时尚”、狮山的“孝德文化”、九江的“渔耕粤韵”、西樵的“樵山文化”、丹灶的“康有为”、大沥的“伯奇文化”、里水“梦里水乡”等“一镇一品”“一村一特色”活动,其中西樵新田村田心联队天后诞庆典等5个社区特色活动入选佛山市十佳社区文化品牌活动。结合世界阅读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时间节点和重大节庆,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民俗、阅读推广活动。加大文化惠民工程投入力度,进一步推进“高雅艺术进剧场”“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图书进基层”“社区文化活动补贴”等惠民工程,通过奖励机制和购买服务,多层次丰富服务供给。两年来,开展各级各类群众文化活动逾10000场(次),免费或低票价的高雅艺术演出170多场,公益性文化课堂(如“南海有为讲坛”)开讲90多场,农村、工业园区电影放映6000多场。
实施精品带动战略。修订完善《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及细则,对具有南海特色和重要艺术价值的原创艺术产品以及民间艺术生产、传播给予扶持。文艺精品创演成绩喜人,2014-2015年南海文艺创作展演共获国家级奖项97项、省级奖项 489项、市级奖项392项。利用南海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名人众多的优势,依托国家和省级平台,办好“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全国“康有为奖”书法大赛、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奖、广东省“大沥杯”小说奖、广东省“九江龙”散文奖、 广东省“桂城杯”诗歌奖、广东省“梦里水乡杯•花地文学奖”、广东省“有为杯”报告文学奖等落户南海的高水平赛事,带动文艺精品创作繁荣发展,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
(六)资源活化,城市升级
利用该区丰富的文化遗产,着力挖掘文化内涵,以特色古村的活化利用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其中西樵镇松塘村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西樵镇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九江烟桥村、丹灶仙岗村等6个古村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西樵百西村等10个古村入选第一批广东省传统村落(佛山市共11个入选)。借力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之“松塘村——明理养德”及“烟桥村——恪守本分行正道”的播出,扩大南海古村落社会影响和宣传力度。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项目醒狮、大头佛多次亮相央视春晚和元宵晚会,非遗项目醒狮和龙舟多次代表国家、省出访(出赛)。
(七)文化介入,特色凸显
注重在城市建设中注入文化要素与理念,塑造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现代都市,增添城市个性和魅力。建立城市规划文化审议制度,在城市规划评审中增加文化指标比重,对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城市重点建设项目、涉及影响城市景观的建(构)筑物等项目进行文化规划评价。并据此设计建设南海博物馆、樵山文化中心、魁星阁、展旗楼、听音湖等独具岭南特色,具有精神文化内涵,推动产、城、人互动的文化新地标。
(八)培育队伍,扎实能战
积极培育区级协会会员、区级文艺团队、基层文艺骨干和群众文化队伍等四类人才队伍,为其搭建培训交流和展示平台,2015年共开设公共文化服务、音乐、舞蹈、戏剧等专题培训班863期,着力提高人员素质。南海现有区级文艺团队7个,各级群众文艺队伍近500个,社区专职文化辅导员332人,社区文艺骨干3000多人,文化志愿者3000多人,南海区文联八大协会会员数达2046 人,其中国家级会员69 人、省级330 人、市级529 人,文化队伍基础雄厚,扎实能战。
二、存在问题
(一)区、镇两级文体设施建设水平亟待提升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不平衡,区、镇两级的文化艺术场馆、体育场馆等均存在规模小、设施陈旧等问题,与该区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落后于国内其他同等经济实力城市。
(二)公共文化服务上的供需矛盾问题依然存在
文化惠民活动虽然丰富多彩,但仍未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活动质量有待提升,且缺乏群众畅通需求表达的互联网平台和反馈纠偏机制,供需不完全对接。
(三)基层文化人才欠缺
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任务增加后,基层文化工作者往往身兼数职,任务繁重。然而受体制限制,基层文化站招人、留人难,部分镇街文化站人员待遇偏低,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及管理人员,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性极大削弱。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完善设施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
提升区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水平。规划建设南海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鼓励和指导各镇(街道)新建或将原有文化中心(站)改建、扩建成镇级新型多功能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开展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在2017年底实现全覆盖。有效整合“农家书屋”、社区“文化阅览室”等资源,在大型社区(村居)建设智慧图书馆(24小时读书驿站),形成广覆盖、宽领域、高标准的智慧图书馆服务网络,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以需求为导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创新公共文化资源供给方式,推进文化需求的精准化服务。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配送渠道。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深入开展自上而下、以需定供的“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形成供需对接的有效机制。建立综合性评估机制,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三)推进资源共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
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快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探索文化资源数字化和文化体验数字化建设路径,逐步建设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积极探索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共享平台的移动应用,提升新媒体宣传的有效覆盖;拓宽文化传播流通渠道,方便基层群众以多种方式使用公共数字产品与服务资源。
(四)健全服务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水平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的双轨并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快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培育壮大文化类社会力量。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类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加强对业余文艺团队的管理和扶持,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在全区的全面铺开。
(五)繁荣文化艺术创作,激发文化南海活力
完善“有为文艺奖”评选、《文艺发展扶持资金实施细则》等扶持办法,鼓励各镇街制定或完善文艺创作生产扶持办法。推进文艺创作基地的建设,提升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能力和水平。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大评奖为目标,鼓励创作生产弘扬主旋律、代表南海形象、具有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
(六)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加强文化保育传承
推进古村落活化改造提升工作,开展古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和修缮工作,挖掘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推进文物修缮保护工作。开展本土民俗节庆活动,推动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态展示、传承与保护,加强对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的扶持力度,推动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传习所及传习基地的申报、评审和指导工作。
(七)强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创建过程管理
进一步强化文化体制改革,在 “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以改革促创建。加强示范区创建过程管理,提高创建工作资料档案管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完善信息报送制度和宣传机制,总结提炼工作经验做法,在《中国文化报》、国家公共文化网、《珠江时报》等媒体上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宣传,形成创建工作氛围,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