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手机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特色服务 > 公共文化资讯

突出五大特色 大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龙湖模式”(龙湖区)

时间 : 2016-07-06 10:54 来源 : 厅公共文化处 作者 : 秩名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龙湖区位于汕头市中心区域,是汕头经济特区的发祥地,下辖金霞、珠池、新津、龙祥、鸥汀5个街道和外砂、新溪2个镇,区域面积103.13平方公里,全区户籍人口约41万人,流动人口20多万人。近年来,龙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打造区域文化中心”战略,围绕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扎实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2014年,龙湖区获得第一批创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这为区整合资源,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加速构建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一、突出提质增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龙湖区通过服务硬件改造升级、延伸拓展,进一步巩固提升服务效能,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的服务网络。目前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6.91万平方米,拥有1个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和1个老年大学,2个特级文化站,5个一级文化站,116个村(居)综合文化室,54家农家书屋,99个文化广场。并结合实际制定服务标准、服务流程、服务范式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模式,切实提升全区各级文化设施服务效能。

一是在乡村建设“文化乐园”。依托各级文化馆站,常年举办太极、书法、美术、舞蹈等免费培训;同时,结合旧村改造、“千村环境整治”,利用乡村边角地、废弃地、祠堂前空地开辟文化广场,打造“文化祠堂”,定期开展民俗文化活动、送戏下乡、免费放映优秀影片,经常进行广场舞编排、培训、展示等,使之成为吸引广大群众的“文化乐园”,把文化服务与农村群众生活有机集合起来,既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又净化了社会风气。

二是在社区建设文化会所针对龙湖地处中心城区,小区会所、文化培训机构、文艺团体、民间展馆和文化工作室相对较多的实际,积极建设社区文化会所,发动民间力量参与,变原来的棋牌室、麻将室、歌舞室为健身室、展览室、读书室开设社区科普讲座、公益培训、志愿服务,每年依托民间展馆举办近千场书画、摄影、剪纸展览等,如阳光社区的“阳光文化交流中心”,锦绣江南社区的“传统文化讲堂”,新星社区的“公益书院”等,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使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根植人心。

三是在面上建设“书香社会”。图书馆设立“广东流动图书馆龙湖分馆”,引进歌德电子书借阅机,建立数字图书馆、流动图书馆、掌图书馆,在全市率先开通“免押金、免工本费、免年度注册费”全免费零门槛办理第二代身份证借阅服务,实现通借通还。持续开展各类读书活动,特别是以建设“书香校园”为抓手,举办校园文化周、艺术节、读书节、创造节等,开展“千万少年快乐阅读”等读书活动,举办全区性的学生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学生读书创作比赛等,使好读书、读好书的生活习惯蔚然成风,使广大群众在书香中陶冶情操,提升素养。

二、突出精品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化、分众化。文化服务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化、尊重差异化、尊重内在化。因此,区在设计、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时,尊重城乡差距、群体差别和文化差异,有的放矢地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面、不同品位的文化服务、文化引导和文化熏陶。结合辖区公共文化实际,龙湖区制定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体系“871”计划,在区层面上倾力打造“爱乐市民音乐会”、“龙湖之春”、“龙湖区潮乐潮曲花会”、等8个品牌;整合7个街道(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产业资源打造7个群众文化品牌;在全区各村(社区)中,逐步打造“一村(社区)一品(牌)”的文化格局,出“潮”味,做强“特”色,竭力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

一是构建展览文化。龙湖区以翰苑展厅为基地、以各级文化站展厅为辅助、以民间展馆为补充,每年在区域内举办各种免费艺术展览上百场。如今年来先后举办了“高秀苍浑——潘锡豪巨幅书画作品展”、“春华秋实4——林沛森中国画作品展”、“粤韵流芳——广东精诚所至2016春拍作品预展”、“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展”等,在新溪文化站举办“农民书画作品联展”。值得一提的是,在最近举办的“汤胜天山水画展”上,龙湖区开创性地进行了文艺志愿者导读活动,既让志愿者在接受培训时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艺术知识,又向观展者普及了艺术常识、艺术理念,受到好评。

二是发展广场文化。“龙湖之春”文化广场活动创办于1994年,至今已持续开展20年,近年来又被注入新的形式和内涵,成为集文艺表演、民俗展示、游园活动等为一体的广场活动,为春节期间龙湖群众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一道文化盛宴,荣获“汕头市群众性文化活动优秀品牌”称号,被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省“特色文化品牌”。同时,结合各种节日举办文化广场主题活动,如举办“南粤幸福活动周”广场演出,承办“汕头市音乐周”、组织大型群众歌会,开展“快乐社区大舞台”,坚持组织文化志愿者和文艺骨干对基层广场舞队伍实行免费培训等,使广场文化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有效载体。

三是打造高雅文化。以“爱乐市民音乐会”为主体,坚持开展高雅文化艺术活动。如今年已开展了“潮韵迎春新年音乐会”、“百灵声声曾仰真独唱音乐会”,下来还计划举行“歌声里的诗魂——中诗词合唱音乐会”、“炫彩之声——音乐院校在读潮籍学生音乐会”、“游弋黑白——古典钢琴名作演奏会”、“暖冬之夜重唱音乐会等”。由于各类演出早作准备、早作宣传且常年坚持,其中还不乏艺术大师在现场进行演绎和讲解,因此受到一批艺术爱好者的追捧。

四是发扬传统文化。举办“龙湖区潮乐潮曲花会”、“粤东三市潮剧票友会”、“潮乐名人名曲欣赏会”等,通过志愿服务、对口培训等方式支持各街镇的民间潮乐社经常性开展活动,今年还计划举办“庄名渠潮剧人物中国画专题文化展”、出版大型书画册等,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五是培育讲堂文化。与区域内的文化组织联合创办了“时代讲堂”,邀请文化名家在艺术鉴赏、文化养生、“互联网+”等方面开展讲座,同时在部分成熟社区、公共场所定期开展免费文化讲座,吸引了越来越多市民的踊跃参与。

六是推广培训文化。为了满足了乡村群众、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区文化馆开办8个项目的免费艺术培训,惠及这些特殊群体,受到广泛好评,得到了汕头主流媒体的关注,并给予了大篇幅的报道。经统计,区每年各艺术门类免费培训人数近2200人次。每逢节假日坚持下基层免费放映电影,同时,为做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落实每年下农村基层放映电影近400场(次),丰富和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突出扶持引导,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应该是政府的独角戏,而应该是一个政府、社会、企业、群众等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一个过程。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经费投入捉襟见肘的实际困难,龙湖区更加注重通过“抛砖引玉”、“搭桥铺路”的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汇聚,形成“大文化”资源。区设立文化领域“创新发展”奖励基金,对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文化项目、文化产业进行鼓励扶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引进民间资金,在辖区内建成锦峰文化广场、国际会展中心粤东大型购书中心、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引进“香港艺苑”文化广场、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馆等10多家私立展览馆,建成总建筑面积22800平方米的艺术展厅,展线超2100米,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服务项目。针对民间文艺团体和培训机构、文化展厅和工作室较为集中的实际,龙湖区制订了评选“民间优秀展览厅”和“文艺名家工作室”实施方案,加强全区业余文艺团体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激发基层业余文艺团队组织活动、创作精品、服务群众的积极性。继续充实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和完善志愿服务项目,着力在“扶”、“引”、“放”上下功夫,倾力打造了一批由政府主导、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承办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同时,以打造文化精品为平台(编制龙湖推荐文化项目目录),积极引入领军型的文化专家(编印龙湖文化名人录),努力挖掘培养本地人才,使他们在举办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实践中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全力打造成一支扎根于群众、善于做群众文化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四、突出创新融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这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区别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体现。通过数字化、信息化,一方面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另一方面也推动与先进地区的理念对接、资源共享、差距缩小,更好地增强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和传播力。龙湖区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计划,在区域内部分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实施 WIFI覆盖工作。龙湖区计划将掌上文化馆、掌上图书馆(包括电子书借阅机、移动图书馆、微信图书馆等)和省图、市图的海量书库链接。同时,广泛发动民间力量,支持区域内的文化企业“思云阁”与中国第一艺术门户网站雅昌艺术网合作,创办“时代粤东”频道,为粤东地区艺术家建立网上展示平台,把潮汕文化艺术“打包”推向全国甚至全球,产生集聚效应,同时也为艺术家建立个人数字资产管理,帮助艺术家梳理创作脉络,传承艺术作品。“时代粤东”频道上线的第一批潮汕艺术家包括蔡瑜、陈政明、许川如、蔡宝烈等共21名,内容包括艺术家的作品欣赏、艺术家专访和名家点评等。

五、突出机制保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化、长效化。在创建过程中,龙湖区注重把深化改革创新与保障长效运行紧密结合起来,以制度形式巩固创建成果。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区长为常务副组长的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出台了《汕头市龙湖区创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52016年)》和《汕头市龙湖区创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方案》,提出实施文化事业投入递增工程、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文化惠民服务拓展工程、公共文化队伍培育工程、公共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工程等“五大工程”,举全区之力共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体系等“五大体系”,全面推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同时,区委区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每年“民生项目工程”范畴,逐年强化示范区创建经费保障。同时,面对当前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需求,我区积极探索建立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发展繁荣基层文化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机制、公共文化领域民间资本准入及退出机制等,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体系,让改革创新成为一种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