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文旅函〔2020〕302号
(A类)
卢伟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催化“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欠发达区域协同发展的提案》(第20200720号)收悉。经综合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省文旅融合的相关情况
(一)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改革创新。推进文化和旅游在机构与职能、机制与运行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发挥“1+1>2”的功能。一是深化机构改革。2018年10月25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挂牌,全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进入全新阶段。之后,深圳、珠海等18个地级以上市组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州、梅州、中山3个市组建文化广电旅游局。二是加强政策指引,制订《广东省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经省委深改委审议发布,全面绘制了全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蓝图。
(二)文旅融合在推动我省粤东西北地区协同发展方面的情况。
1.大力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开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指导相关地区整合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观光游、休闲体验游,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纪念品、民俗表演项目、非遗技艺展示等文化旅游产品,支持发展民宿、文旅演艺等新业态。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的扶持,在我厅2020年文化产业发展资金、高端旅游项目资金、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等方面,对粤东西北地区的相关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项目、文化和旅游重点建设项目予以倾斜扶持。
2.大力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2020年,省级财政资金拟投入19325万元补助粤东西北地区加强文化和旅游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补助方向:“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升、旅游“厕所革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古籍保护、群众文艺创作、旅游统计及相关研究经费,其中粤北山区五市7005万元),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文化事业建设资金向粤东西北地区倾斜,2018、2019、2020年分别向粤东西北地区安排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类资金38508.15、41037、102409万元,占总分配资金比例为97.91%、98.17%、98.95%,着力补齐粤东西北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短板,保障欠发达地区群众享受优质公共文化的权益。交通方面,省交通厅已组织完成《广东南岭生态旅游公路规划》专家评审和规划修编,力争今年印发实施。滨海旅游公路全线“工可”报告已编制完成,正在有序组织评审工作,阳江、茂名等先行段部分路段已组织开工建设。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广东省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0年)》专门对乡村旅游公路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自2017年以来,我省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八小工程”建设,即通过建设旅游厕所、购物商店、停车场、医疗站、垃圾站、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改善和提升乡村基础设施、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
3.大力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建设。积极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省委省政府有关全域旅游发展的部署要求,推动《广东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工作任务落实,印发了《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指引》;加大对北部生态发展区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工作的指导,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其中,推动韶关仁化县、乳源县、河源市源城区、梅州市梅县区、大埔县、丰顺县、清远市清城区、清远市佛冈县、云浮市新兴县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推动落实《广东省贯彻落实国家(“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广东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粤北五市发展目标,实施《广东省连南、连山和乳源区域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粤北山区绿色生态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规划指引,完善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旅游发展政策,促进林业+旅游协同发展。以环丹霞山、环罗浮山—南昆山、环鼎湖山、环天露山、环云雾山—云开山、环凤凰—莲花山脉等为重点加强森林旅游品牌建设,着力推进“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珠玑”四大工程。与省自然资源厅、交通运输厅共同推动环丹霞山生态绿色发展,做好南雄、乳源、仁化和始兴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指导工作,支持韶关举办旅游文化产业投融资对接会,重点抓丹霞山5A级旅游景区建设,引导景区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科学规范管理,为下一步推动国家公园建设打好基础。加强对河源市万绿湖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指导,推动景区对照标准全面优化,提升创建成效。稳步推进4A级景区的评定工作,结合文化和旅游部对景区评定工作的新要求,启动2020年度我省4A级景区评定工作,支持清远、湛江、韶关、梅州等粤东西北地区符合条件的景区创建4A级景区,并通过创建工作提升服务质量。
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一是推动民宿建设,落实省政府颁布的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政府规章《广东省民宿管理暂行办法》,落实《广东省旅游民宿建设指引》,印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贯彻落实民宿行业标准和管理办法的通知》,举办全省旅游民宿标准和管理办法宣贯培训班,并通过送教上门方式前往地市进行培训。积极打造“粤美乡村”乡村旅游品牌。二是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广东省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0年)》,下发《文化和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案(2019-2020年》。推动梅州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韶关市丹霞街道瑶塘新村、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等3个生态环境好的乡村进入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推动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长教村、平远县泗水镇梅畲村、清远市英德市九龙镇河头村、韶关市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河源市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等5个村进入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推动清远市英德九龙小镇进入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名单。我厅以绿色、生态作为认定标准之一,认定了99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其中粤北生态发展区共有23个村进入名单,每村给予20万元的扶持资金;认定了1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粤北生态发展区共有32条线路被纳入,每条线路给予20万元的扶持资金。推动建设20个旅游主题鲜明、生态环境较好、旅游经济活跃的旅游风情小镇,韶关的九峰镇、河源的高埔岗街道、梅州的百侯镇、清远的九龙镇、云浮的六祖镇被认定为省旅游风情小镇。
4.大力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粤东地区文物保护利用行动计划(2017-2020年)》《粤北地区文物保护利用行动计划(2017-2020年)》和《粤西地区文物保护利用行动计划(2018-2020年)》。省重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绝大部分用于支持粤东西北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其中2020年投入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文物保护利用项目1000万元,重点扶持粤东西北地区濒危及亟待抢救的非遗项目,对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及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项目适当倾斜,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及欠发达地区的项目适当倾斜,鼓励粤东西北地区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5.打通对接渠道,提升投融资服务水平。拓宽文化旅游企业融资渠道,搭建资源、产品与资本对接合作平台,推动广东文化和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连续第三年联合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举办广东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对接会,2019年共征集到文化和旅游项目462个,其中广东省项目264个、外省项目198个;超1亿元及以上的项目275个,10亿元及以上的项目122个,超百亿元的项目23个。项目类型涵盖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海滨海岛、主题乐园等,包括民宿、研学旅行、动漫游戏、文创商品、文旅装备制造等新业态新产品。对接会设置主题演讲、圆桌对话、招商推介、项目路演及点评、交流洽谈等环节,韶关、云浮、梅州3个地市在会上进行整体招商推介,13个优质项目进行现场路演,分设“乡村旅游”“文旅融合”“文旅产业创新”3个主题分会场进行专题对接,现场参会者反响热烈。东莞信托、华侨城旅游、中信资本、保利资本、恒大旅游集团、昆仑保险等单位共同发起设立规模为100亿元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旅产业发展。去年10月、11月组织举办“文旅土地与商业运营”“资本助力非遗产业发展”两场对接会系列专题活动,进一步聚焦、探讨细分领域文旅产业融合和资本结合的问题。此外,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工作部署,联合工行、中行等6家银行机构开展2019年全国优选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申报工作,深化文化、旅游与金融合作,促进优质文化和旅游项目落地实施。目前,省财政厅已设立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通过一揽子政策支持农村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和合理养护支出,其中包括对创建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的奖励,为全域推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财政保障。同时,省财政也设立了文化繁荣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全域旅游发展、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6.加强文旅宣传推广。一是通过举办和指导重大文化会展、旅游节庆活动宣传推广。鼓励扶持北部生态区相关地市参加深圳文博会、广东旅博会、广东旅游文化节等重点展会,支持和指导云浮石文化节、梅州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英德红茶英石旅游文化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会展活动。今年6月,在韶关丹霞山举行了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广东主会场暨“全域旅游在行动·广东人游广东”健康出行季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来自省内广州、佛山等地的超过400名游客齐聚韶关,参与“广东人游广东”之韶关生态文化游;同时邀请了300多名韶关本地市民,以健康徒步、欢乐骑行的绿色出游形式,身体力行体验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精品线路,期间举办了“中国首届非遗购物节”——广东非遗云墟市、非遗文创及农特产品现场展销等活动,着力开拓网上展销推广模式,重点支持乡村地区宣传推广特色传统文化,帮扶乡村地区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二是将韶关、清远、河源、梅州、云浮等地的山水、乡村、红色、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纳入八大专项宣传片、专题纪录片和《有一种旅游叫广东》等宣传资料中,通过线上平台、国内外展会、国外的宣传推广活动进行宣传推广。三是支持粤东西北地市和珠三角地市联合“走出去”加强国内旅游宣传推广。连续多年提供经费支持地市联合赴国内主要客源地开展宣传营销推广活动,推介各地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线路,提升广东文化和旅游整体形象。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关于补齐基建短板,提升接待水平方面。我厅将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交通厅等部门,继续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投入力度,同时结合文化领域省与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部署,推动各地人民政府落实乡村文化建设主体责任,建立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行财政保障机制。我厅将继续深入推进未建、未达标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和达标升级工作,扎实提高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等民生保障指标,于年底前基本实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进一步推动落实《广东省关于进一步提升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优先推动老区苏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善和达标升级,扶持老区苏区文化馆站服务岗位购买,提高老区苏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产品供给水平。继续加强粤东西北地区旅游厕所建设工作,重点支持乡村旅游点、南粤古驿道、历史古村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重点农村区域旅游厕所建设。加快推进广东南岭生态旅游公路、滨海旅游公路规划建设工作,逐步建设我省旅游公路体系。我厅将积极引导和支持欠发达地区利用“南岭生态旅游公路”和“沿海旅游公路”开发的契机,早谋划、早布局,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事业发展。
(二)关于挖掘地区特色文化资源,推动绿色创新发展,打造全域旅游品牌方面。一是以创建国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通过业务培训、验收指导、资金扶持、示范推广等,推动粤东西北地区的创建单位完善规划布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提升服务品质。支持粤东西北地区1-2个县(市、区)级创建单位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8-12个县(市、区)级创建单位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引导一批有条件的地区新增成为创建单位,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工作的常态机制和良好氛围。二是推动粤东西北地区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完善粤东西北地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推动粤东西北地区打造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乡村旅游连片示范区、旅游风情小镇,并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三是将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效融入旅游产品开发。做好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工作,重点做好古驿道沿线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公布《乡村可开发不可移动文物目录》《广东省乡村旅游可开发资源目录》,引导乡村文物资源合理合法有序开发。把南粤古驿道线路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和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建设,办好中国南粤古驿道艺道游学第四届少儿绘画大赛和中国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加快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指导韶关、乐昌文物部门推进韶关坪石基地建设工作。进一步挖掘非遗资源,广泛开展非遗进乡村活动,加大乡村地区非遗宣传,推动具有广大特色的非遗工作站建设,加大非遗项目的扶持力度。开展非遗新造物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以主要集中展览展示的方式通过网络及专家评选出年度广东十佳“非遗新造物”,激发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创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乡村地区特色文化优势,积极打造非遗主题的乡村旅游线路,将非遗项目之吃、穿、住、行、娱、购等融合到乡村旅游线路当中。
(三)关于创新管理机制,拓展多元投资渠道方面。一是继续开展高端旅游资金和旅游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申报工作,适时修订高端旅游资金管理办法,推动旅游项目高质量发发展。二是继续举办好“2020 广东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对接会”,邀请省内外知名文旅企业、投资集团、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公司、银行、券商、保险等文化旅游企业及金融机构参会,进一步提升对接会的专业化程度和实效水平,拓宽文化旅游企业融资渠道,把高端、专业的文旅资源、产品与资本进行对接,为广大文旅企业搭建专业、有效的融资平台,促进纾困减压。联合工行、中行等银行机构开展全国优选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申报,深化文旅产业与金融合作,促进优质文旅项目落地实施。三是推进粤东西北地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创建申报,鼓励优质旅游企业、旅游投资与管理运营团队进入粤东西北地区开展度假区空间的旅游开发,引导有关市、县对照国家标准和评分细则,“因地制宜”开展旅游度假区建设,实现以旅游开发助推当地经济加快发展目的。四是在充分用好现有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优化资金分配管理,对乡村旅游薄弱环节、关键环节加大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立多元的投融资机制以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发市场主体作用。充分挖掘乡村旅游产品带动服务消费升级,积极争取省财政资金重点扶持打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鼓励有效开展乡村旅游创业活动。与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合作,推出优惠便捷的乡村旅游贷款产品。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0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