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手机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目录导航 > 建议提案答复 > 政协提案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20200155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 : 2020-08-04 15:12 来源 : 本网 作者 : 交流合作与推广处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B类)

粤文旅函〔2020〕290号


陈华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文化交流协作,合力构建人文湾区的提案》(第20200155号)收悉。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共建人文湾区”,对新时代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大湾区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我省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文件对“人文湾区”建设作出具体部署,一年多来积极推进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据统计,2019年我省与香港、澳门双向文化交流分别为299批和161批,共5750人,三地文化交流合作的数量、质量进一步提升,运作机制进入了全面交流、深化合作的阶段。一是完善粤港澳文化合作机制。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于2002年建立了粤港澳文化合作机制,每年轮流由粤港澳三地担任东道主召开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推进粤港澳文化合作机制常态化创新化发展。2019年6月召开的粤港澳文化合作第二十次会议共商议形成70余项合作意向。二是携手推进品牌建设。粤港澳演艺团体积极搭建以湾区主要城市为支撑点、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艺术展演和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了粤港澳大湾区艺术精品巡演、粤港澳粤剧群星荟、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等文化品牌活动。2019年创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将每年举办一届,以“一地为主、三地联动”的方式开展系列活动。三是促进三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深圳文博会专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馆,展示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成果,重点组织粤港澳地区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参展内容,推动粤港澳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发挥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带动示范作用,依托入驻园区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围绕“文化+”“互联网+”等创新发展模式,为入园企业提供产业链对接、项目孵化、协同创新等高端增值服务,吸引港澳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和创新要素集聚。四是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以广东、香港、澳门三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依托,将价值突出、保存较好、资源丰富、能有效串联历史文化遗产的游憩通道,以及沿线重要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景观,构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经过游径价值提炼、综合调查研究、总体规划研究、专项实地研究,并征求各地市各单位意见,今年6月,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等5个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第一批主题游径线路正式对外发布。

您提出的共塑湾区人文精神、实施文化保护工程、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三方面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我们进一步夯实文化交流工作基础,以岭南文化为纽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吸取您的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携手港澳共同推进共建人文湾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文化高地。

一、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

(一)传承创新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岭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粤港澳共同传承的主体文化,涵盖岭南学术、文学、语言、粤剧、音乐曲艺、武术、绘画、书法、民俗、节庆、民间信仰、手工艺、建筑园林、饮食、中医药、华侨文化等多方面,是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推动粤港澳三地按照“文明传承、文化延续”的要求,发挥方言相同、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同根、生活同源、商缘相通的优势,联合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行动,共同传承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提炼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凝聚开放、务实、包容、敏行的精神特质,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扩大影响力和辐射面。以岭南文化为共同根脉和桥梁纽带,促进湾区内文化互联互通、民心交流交融。

(二)共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发挥岭南文化作为粤港澳共同文化基因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一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推动岭南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保护利用好湾区内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开展粤港澳籍名人故居、祖居保护,加强碉楼、骑楼、所城、寺庙、宗祠、古村落保护,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好深圳大鹏所城、东莞虎门炮台、江门崖门炮台等明清海防遗存。深入挖掘南海海洋文化资源,推进“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扩大和深化粤港澳文博合作,打造三地共享的文博品牌和服务平台。共同开展三地珍贵古籍保护合作,举办古籍修复技艺和珍贵古籍文献的展示活动。保护利用好湾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举办大湾区非遗交流活动,推动非遗精品的保护、传承、体验、教育和创新。

(三)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深入实施同根同源同流文化基因工程,找准共同文化基因,发掘历史文化记忆。深化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价值提炼和规划设计,打造富有特色的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线路,为城市旅游和粤港澳青少年文化旅游交流提供载体。推动与港澳步行径、历史文化街区结合,共同展示三地的包容性和岭南文化特质。延伸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发挥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在推进粤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二、全方位开展文化交流合作

(一)建立粤港澳多层次沟通合作格局。主动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有关部门加强联系,保持密切的工作沟通,共同探索交流合作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项目创新等,打破常规的地域、领域或界别的壁垒,进一步促进三地政府文化部门之间、文化部门与社会团体、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民间人士等方面的合作。鼓励及推动民间交流,加强资源统筹,丰富交流形式和层次。以此构建更加紧密和完善的工作网络,形成共同推动三地文化繁荣发展的合力。

(二)打造粤港澳文化交流品牌。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艺术精品巡演”,以岭南文化为底色,发挥大湾区“9+2”各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品牌优势,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在大湾区广泛开展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民间工艺等方面合作交流活动,打造现代开放创新的文化品牌。推动在粤剧、粤曲、舞蹈、文博、文化创意等方面联合创作更多彰显湾区风貌特色的文艺精品,扩大优秀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大湾区文化文艺创作水准及展演水平。以岭南传统文化资源、“一带一路”、大湾区建设、华侨文化等为主要内容,汇聚粤港澳优秀创作力量,规划创作一批反映大湾区历史人文风貌和携手建设发展的文艺精品,打造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舞台精品力作。开展文艺理论和评论交流活动,加大对湾区内优秀文艺作品的宣传推介力度,扩大美誉度和影响力。联手“走出去”,开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交流,共同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传播好岭南文化声音,推动树立粤港澳国际一流人文湾区形象。

(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加大与港澳在旅游、文博、图书美术、社区文化、文艺演出、文化创意、展览展示等方面的合作,提升打造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广东现代舞周、粤港澳水墨展、广州三年展等各艺术门类的重大品牌活动,提升粤港澳三地交流合作水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及达标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夯实基层文化阵地。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会同港澳高水平建设涵盖大湾区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促进文化资源开放共享,提供大湾区文化场馆、文化机构查询服务指引,使公共文化服务智慧便捷地融入湾区百姓生活。

(四)高质量开展青少年文化旅游交流。办好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粤港澳青少年艺术夏令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实习计划等活动,研究改进更易于青少年接受的活动形式,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岭南文化资源,让三地青少年通过活动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对同根同源的认识和对祖国内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配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实施“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工程”和“港澳大学生内地文化实践”,增进港澳青少年学生对内地的认知和感情。提供针对性更强、内容更加丰富的游学产品和实习岗位,推荐评定一批国家港澳青少年游学示范基地,持续提升游学接待服务质量。

三、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湾区文化产业圈

(一)打造文化旅游产业交流平台。支持高水平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会、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广东旅游文化节等文旅展会节庆活动,积极吸纳更多港澳文旅企业和团队参与,不断提升文旅展会活动影响力。支持各地文旅企业参加在港澳举办的文化旅游专业展览会展,借助港澳国际化平台推动优秀文化旅游企业走向世界。

(二)加强政策精准引导及扶持。研究制定关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举措,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湾区城市优势互补。鼓励各地市结合实际,文旅部门会同工信、科技、金融等部门,以本地的优势文旅资源为抓手,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结合,认真研究制定适合推动本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在资金投入、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健全文化企业双创服务财政资金补助制度,以奖补方式支持众创空间和双创服务平台建设,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三)搭建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平台。加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发挥产业集聚作用和效能,在资金安排、专家指导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头部企业,树立行业标杆。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升深莞惠都市圈文化产业协作水平,深耕文化创意领域,从“制造”到“智造”转变,加强各城市产业链对接合作,实现大湾区科技、金融、创业等产业要素跨行业、跨平台融合发展。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0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