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有关单位研究制定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广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从今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共计四章三十八条,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与设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客家土楼
去年3月1日,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并要求各地研究制定省级及以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规范,积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前,广东省共设有1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认为,《办法》既体现了中国独创,又展示了广东经验和岭南特色,对推动广东非遗区域性整体性保护工作的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申报“保护区”有何资格?这7点不能少
早在2006年,我国首次提出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非遗保护方式之一的构想。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同时“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
构建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创新性实践,使非遗保护工作从静态和单体的保护上升到动态和整体性的保护。
广府庙会
《办法》突出体现岭南文化特色,提出了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要坚持“少而精”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办法》明确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条件需要符合文化有传统、非遗有资源、传承有秩序、政府很重视、管理有机构、建设有基础等7个方面的要求。
根据《办法》要求,申报区域成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前,要先设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验区设立后一年内,需要细化形成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实施两年后,验收合格的才能正式授牌成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办法》也提及相应的“退出机制”:文化生态破坏特别严重者可予以摘牌。
《办法》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自我评估、检查评估和动态管理等机制也一一加以明确。宋俊华认为,《办法》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系列文件“环环相扣”,推进广东非遗保护工作“闭环管理”。
非遗带动精准脱贫,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注意到,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基础上,《办法》还增加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区域非遗保护、交流与合作的条款,并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衔接。
《办法》第二十八条指出:“应当挖掘区域内传统工艺项目资源,培养一批能工巧匠,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组织开展区域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传统工艺相关技能培训,带动就业,精准助力区域内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古法造纸
肇庆四会市扶利村,目前正在计划申请成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扶利村素有“中国民间古法造纸第一村”的美誉,古法造纸技艺自南宋延续至今已有800余年。当地所产的“会纸”曾声名远扬,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各地。
四会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李建雄介绍,这些年来,扶利村民不断尝试传承古法造纸技艺,提高纸张质量和经济价值,精心改良、批量制作出应用性更广的书画专用“会纸”。与此同时,村民们还兴办起农家特色小吃店,利用自家空余屋舍打造乡村旅游民宿,形成了多条特色美食的“小吃小巷”。当地还入选首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不但要保护非遗,与非遗相关的人文、自然环境也纳入保护范围。《办法》也对文旅融合作出新部署,鼓励当地依托区域内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开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线路。
在广州,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则充分利用了荔湾区里永庆坊、上下九步行街、沙面岛、陈家祠等广味十足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西关咏春拳在永庆坊表演
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吴永祺告诉记者,去年荔湾区在荔胜广场的新华书店,打造了广东首家岭南非遗书房,多位非遗传承人开设各类非遗文化体验课程,如醒狮、糖画、玉雕、广绣……让市民在书香之中,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妙之处,受到不少市民的好评。
2019年荔湾西村窑制瓷技艺项目填补了广州制瓷非遗项目的空白
吴永祺表示,省文旅厅结合广东实际,出台的《办法》有很强的指导性、操作性,具有鲜明的广东特色。为实现荔湾以粤剧粤曲为核心的文化生态实验区的目标,打造更加开放、更为包容、更有活力的非遗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今年下半年,荔湾区将继续加快设立非遗聚集区,聚集非遗资源和要素发展,互补式提升。
相关文件:关于印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广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办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