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提出了“世界级旅游休闲目的地基本建成”、“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全域旅游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四大发展目标、明确了十大重点任务和一批重点项目,制定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其中,“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放在“创新旅游产品供给体系”的第一位,凸显滨海旅游在全省旅游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一、资源丰富、态势良好
广东濒临南海,全省大陆海岸线总长4114.3公里,居全国首位。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千米。拥有1431 个海岛,海岛陆域面积为1592.618平方千米,海岛岸线长度2414.44千米。漫长的海岸线、广阔的海域、众多的海岛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海岸类型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此同时,漫长的历史进程也在广东滨海地区留下众多的文物古迹和独特的风情习俗;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滨海奇迹般的屹立座座现代化的新城,多元的城市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也成为重要的滨海旅游资源。
广东的滨海旅游起步于1980年代,是全国最早开展滨海旅游的省份之一。1990年代中后期,海陵岛、上下川岛、南澳岛等成为著名的滨海旅游区,21世纪初又形成以珠海海泉湾、惠州巽寮湾等为代表的高端滨海旅游度假区。近年来,滨海旅游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传统观光和休闲产品不断提升品质,滨海运动、旅游节事、邮轮游艇等新兴业态成长迅速,重点项目稳步推进,重大项目效应明显,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我省旅游的一大特色。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省滨海14市拥有A级旅游景区186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7家、4A级旅游景区98家、3A级旅游景区75家。
二、规划引领、政策支持
2012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年)》(粤府[2012]75号),明确了广东滨海旅游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格局、发展战略,对广东滨海旅游的产品体系、重点区域、支撑体系、区域合作、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的政策与保障措施等作出了系统的谋划,并对滨海地区各市的旅游发展提出了指引。
2015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函〔2015〕351号)中,提出着力构建“蓝色滨海旅游产业带”,要求“深度开发滨海旅游资源”,“结合各地海湾、海岛资源禀赋和人文环境,确定适当发展定位和品牌,建设一批大型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适度开发海上旅游休闲项目。
2016年5月,《广东省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方案》(粤府办〔2016〕40号)提出“编制实施美丽海湾建设规划,继续完善省内八大海湾和海岛旅游圈,提升滨海旅游发展水平”。
目前,省发改委正在组织编制《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滨海旅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省旅游局、省海洋渔业厅、省交通运输厅等也同步组织开展滨海旅游行动计划、海岛旅游发展规划、滨海景观公路规划等工作,滨海旅游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三、目标明确、格局清晰
《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以自然资源、岭南文化为依托,以海岸生活、休闲文化为内涵,以家庭休闲度假与商务会议度假为重点,以现代化的设施与国际化的服务为特色,加快海洋-海岛-海岸旅游立体开发,打造多元化、高品质、生态化的滨海旅游度假地,成为我国最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达到国际一流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水平”。《实施意见》进一步具体提出把横琴岛、海陵岛—月亮湾、南澳岛、川山群岛、万山群岛、大鹏半岛、巽寮湾、红海湾、湛江五岛一湾、水东湾—放鸡岛等打造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
《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了“一带三区八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一带”即串联全省滨海地区的广东蓝色滨海旅游产业带,“三区”即珠三角、粤东、粤西三大特色滨海旅游板块,“八组团”即环珠江口、川岛—广海湾、海陵岛—月亮湾、水东湾—放鸡岛、环湛江湾、大亚湾—稔平半岛、红海湾—品清湖、南澳岛—汕头湾等八个各具特色的滨海旅游组团。这种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呈现,重点区域开发态势明显。今后,将对接全省海洋经济格局,进一步整合全域资源,实现资源优势与开发品质的有机衔接,推动沿海地区各类资源的旅游功能化,加快滨海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综合发展,加快由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
四、创新产品、提升品质
培育滨海旅游新业态新产品。重点促进邮轮旅游、游艇旅游、海岛旅游、滨海养生、海洋文化、冬休度假的发展。《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广州、深圳建设邮轮母港,珠海、汕头、湛江等市建设邮轮访问港,支持深圳建设中国邮轮旅游发展试验区。支持自主邮轮全产业体系发展,制定广东游艇旅游发展指导意见,促进游艇旅游消费,构建游艇旅游产业集群。”相关研究和规划也提出:发挥横琴-万山群岛、海陵岛、上下川岛、南澳岛、特呈岛等海岛的资源优势,按全域旅游岛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迅速打响广东海岛旅游品牌;依托滨海环境,整合养生资源,挖掘养生文化内涵,引导滨海健康养生旅游;重视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现代生活的融合,深度开发滨海文化旅游;充分依托滨海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民俗生活、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旅游主题鲜明、旅游功能凸显的特色旅游小镇;利用粤西地区冬无寒冬的气候优势,整合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要素,开发滨海冬休度假旅游产品。
促进滨海旅游整体品质提升。实施精品旅游景区建设行动,全面提升以A级景区为代表的滨海旅游产品,着力加强3A级以上景区建设,创造条件推动滨海景区创建4A和5A级景区,打造国际著名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深入实施《旅游质量发展纲要(2013—2020年)》,加快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开展“品质旅游”宣传推广活动,鼓励旅游企业公布服务质量承诺和执行标准,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引领计划。建立优质旅游服务商目录,推出优质旅游服务品牌。
打造滨海旅游重点项目和精品线路。促进滨海旅游投资,科学引导滨海旅游项目选点和布局,因地制宜加快建设一批有岭南特色、有国际影响的重点项目;针对大众旅游新趋势,以旅游产品组合互补为理念,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的精品滨海旅游线路;提升珠三角滨海旅游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粤东、粤西滨海旅游城市群的发展驱动力,联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区。以点、线、面全方位发展的方式,强化区域旅游联动,推进我省滨海旅游高标准、跨越式发展。
五、完善配套、强化支撑
加强滨海旅游交通建设。加快推进沿海高铁、高速公路、滨海景观公路等建设,形成贯通东西的滨海旅游大通道。加快完善旅游目的地客运交通设施体系和多元化旅游出行接驳体系,提高旅游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适性。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实现4A级以上景区均有一条高等级公路连接。加强区域门户、中心城市与滨海景区之间的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组织,实现从机场、高铁站、客运码头到主要景区交通的无缝衔接。做好通达旅游景区(点)的公路沿途服务设施、旅游附属设施的配套,特别是为自驾车游客提供的配套服务。开通旅游直通巴士、旅游专线等旅游出行服务。
高品质建设滨海旅游风景道。规划建设贯通全省海岸带的滨海景观公路,将滨海秀丽的自然景观、多元的文化景观、多样的生物资源和现代城市景观、产业景观有机串联,形成内容丰满、内涵丰富的复合型滨海观光旅游产品,打造集旅游、交通、生态、城镇生活于一体的广东沿海休闲观光走廊。加强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和风情小镇、特色村落、汽车营地、绿道系统等的规划建设,合理设置旅游营地、驿站、观光平台和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实施国家旅游风景道示范工程,形成品牌化旅游廊道。
完善滨海旅游信息和安全服务。推动滨海旅游地区主要旅游中心区、3A级以上景区、交通枢纽和商业步行街区等场所加快建立旅游咨询中心;优化沿海经济带旅游标识,建立识别度高、特色明显、规范有序的滨海旅游标识标牌体系;运用大数据应用平台加强滨海旅游管理,建立滨海旅游与海洋、交通、气象、统计、口岸等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推动滨海旅游公共信息数据向社会开放。建立健全滨海旅游安全监管体系,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滨海旅游安全监管职责。
点击查看广东省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