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类)
粤文旅函〔2019〕400号
练晓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非遗活性旅游线路的建议收悉。经综合省教育厅、省工业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等单位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关注和重视,所提建议很有建设性。
近年来,我省各级文化旅游行政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关部署,积极加强有关部门沟通协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促进文化和旅游加快融合发展。
一、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
(一)加大非遗专项资金的投入。近年来,我省加大了非遗专项保护资金的投入,其中,2018年中央财政投入我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2036万元,2018年省财政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3374万元,2019年中央财政投入我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2428万元,2019年省财政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3424万元。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呈逐年上升趋势。专项经费在非遗项目、传承人、组织管理、宣传交流等方面对我省非遗保护予以了良好的保障。特别是传承人补助的提高极大地鼓舞了传承人,有效地推动了我省传承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我省非遗项目带徒授艺情况总体得到改善。
(二)建立完善非遗名录体系。目前,我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132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7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29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701项,另有粤剧等4项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我省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通过完善名录项目,确定了全省非遗保护的重点对象,增强了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实施非遗记录工程。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近年来,组织专家对10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成果通查验收,形成了口述文字稿131万字、图片56689张、音频127小时、视频375小时的记录成果。同时,有序推进14名国家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在“传承人口述史”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保存传承人所承载的独到技艺和文化记忆。开展对全省国家级民间文学、民俗类非遗代表性项目记录成果全面梳理,已完成全省16个地市24个民间文学、民俗类国家级代表性项目记录成果的梳理汇总、业务培训、审核论证、遴选推荐和网上填报等工作,全面摸清了24个民间文学、民俗类项目已有记录成果。
二、大力推进传统工艺振兴
(一)大力推进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按照《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广东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要求,我省着力打造传统工艺振兴平台,目前已建立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2个,市级传统工艺工作站20多个。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我省建立的传统工艺工作站能够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开展非遗的跨界合作,已逐步形成“媒体传播、教育普及、跨界交流、产品展示、产业服务”五大服务板块,以一系列有质感、有创意、年轻化的全媒体产品,为传统工艺振兴培育“粉丝群”,扩大“朋友圈”,探索“岭南路径”。全省各地积极开展传承人跨界对话系列活动,以不同的方式搭建非遗保护专家、文创企业和设计师、媒体和传承人等跨界对话平台,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现代生活的融合,提升传承人的创新能力,促进有关合作意向的达成,帮助提高产品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如:2018年举办“非遗品牌大会”,来自全国16个省(市、区)的百余个非遗项目和品牌齐聚广州,总结和分享非遗保护生动实践中涌现出的“品牌打造”“品牌参与”等示范案例,整合产业发展、品牌营销、投融资、创意创新、传播推广等诸多行业专业资源展开对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我省18个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公布后,项目持有地文化行政部门和非遗保护中心能够通过召开工作会议、与传承人群座谈、实地调研等形式,加大对项目扶持力度,通过举办传统工艺大赛及成果展等活动,引导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结合,进一步振兴传统工艺项目。
(二)助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挖掘贫困地区的非遗资源,2018年封开山歌、龙川杂技、双朝节、玩坡节等一批来自贫困地区的项目由省政府批准并公布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发放年度补助专项经费3万元、2万元,并对贫困地区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当地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通过在贫困地区优先招募研培学员、推荐参加非遗跨界对话、组织非遗专家赴贫困地区开展辅导和巡讲、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举办大型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推介非遗+旅游线路、南粤古驿道沿线非遗资源活化利用等,进一步帮助贫困地区的传承人群进一步增长学识、拓宽眼界、提高技艺水平,促进项目发展。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驻广东潮州传统工艺工作站,与贫困乡村“联姻”结对子,开设培训班,把订单送到村里,帮助贫困人员在学习非遗传统技艺,增加收入,先后助力100个贫困家庭脱贫。
(三)加大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扶持力度。2017-2019年,省财政设立广东省工艺美术专项保护资金,每年预算20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主要用于支持我省工艺美术文化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园区)建设、扶持我省工艺美术高端展览馆建设、用于技艺传承创新、促进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发展、保护和抢救我省重点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等。自2016年开始,我省实施提高国家级、省级传承人的补助标准。包括传统手工业类在内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中央财政补助2万元的基础上省财政再补助1万元,达到每人每年3万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补助标准处于全国领先,极大地鼓舞了包括传统手工业在内的各级传承人。2018年,中央财政、省财政进一步加大对传统手工业类非遗项目的资金扶持,对包括广绣、广东剪纸、瑶族刺绣、忠信花灯、雷州石狗、端砚制作技艺、大吴泥塑等30多个相关的项目分别补助财政专项资金10-50万元,用于项目的保护传承。
三、加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力度,提升传承能力
(一)通过高校开展传承人群研培工作。2018年我省研培参与院校增加到4所,广州大学承办了潮州彩瓷烧制技艺培训班和石湾陶塑技艺培训班共2期90名学员,广州美术学院完成了阳江漆器髹饰技艺普及培训班、佛山剪纸普及培训班、汕头剪纸研培班共126名学员的回访调研,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开设了广州玉雕和广绣传承班培训学员50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了咏春拳、螳螂拳等传承人群调研工作,筹备2019年传统武术类传承人群培训班。此外,选派16名学员参加浙江、江西等地举办的蓝印花布、手工制瓷、瓷板画等培训,推荐6名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全国培训班。2018年5月,组织我省研培参与院校项目负责人、工作站和部分地市代表分别赴上海、苏州等地学习考察研培工作,进一步帮助提升我省的研培水平。
(二)推进传承大师工作室建设,培养高端人才。目前,全省共建设了44个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29个为国家级,涉及玉雕、木雕、端砚、广彩、潮绣等多个传统手工业,各工作室集设计、制作、鉴赏、展示、传承、研究于一体,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技能人才。同时,积极开展工艺美术人才评价开发,针对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特点制定职称倾斜支持政策,大力发掘优秀工艺美术人才,在职称评审中明确,申报传统工艺美术系列职称的,可免考计算机和外语考试,并对技艺精湛、业绩突出的老艺人等在学历、论文等方面给与倾斜和破格选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广泛开展非遗传播宣传
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开展非遗传播宣传活动。一是每年组织全省各地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2018年,我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汕头市设立主会场,历时6天,共20大项、80多场次非遗活动,参加展示展演人数达2300多人。13个广东传统剧种首次集中展演,27支队伍1300多人开展岭南文化巡游,6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120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专业拍卖公司无偿为70多件非遗传承人作品举办传统工艺精品专场拍卖会,18个城市的新生代非遗传承人90多件非遗创意作品集中展示,110多名“非遗小记者”现场采访与体验,孩子们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小火种”。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系列活动启动,突显法律护航非遗。推介多条“玩转非遗之旅”文化旅游线路,引导人们走进非遗项目的原生态等。2019年6月7日至6月1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在广州顺利举行,首次将我国40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同台展示,取得圆满成功。二是综合运用各类宣传载体、新媒体资源,建立多样化、系统性的宣传推广平台。如: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启动仪式、广东传统戏剧展演等直播关注人数达53万人次;2018广东(佛山)非遗周暨佛山秋色巡游活动有26万市民游客现场观看,84.6万人观看网络直播。2019年由我厅承办的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网络在线观众达800万人。此外,我省非遗项目还亮相央视“非遗公开课”,人民日报对我省开展法律护航非遗活动先后进行了2次报道并专访,宣传了我省非遗项目的特色魅力和非遗保护工作实践案例。三是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非遗的传承传播,学校是一个主渠道。目前,我们已正式启动了“非遗进校园-百校百场”活动,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非遗课外时活动。通过开展学生与代表性传承人对话,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培养学生对非遗项目的兴趣爱好和动手能力,使非遗传承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家长和学生“小手拉大手”活动,让非遗的传播更加广泛,提升整个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五、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
充分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将非遗项目深度融入旅游产业,让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一是鼓励旅游景区叠加非遗元素,打造“非遗+旅游”点。比如,佛山4A级景区南风古灶专门设置非遗体验区,在旅游线路节点安排陶艺、剪纸、刺绣、武术等非遗项目,增加游客互动体验。该景区2018年接待非遗体验人数共18226人。3A级景区陈太吉酒庄现场演绎石湾玉冰烧酿造技艺,还原189年传统酿酒工艺的全过程和历史场景。二是合理布局非遗和旅游资源,形成“非遗+旅游”线路。根据不同的非遗资源特色,结合“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做好“非遗+旅游”线路的产品开发和宣传推广,策划出版《玩转广东非遗,出发!》一书。三是推动区域联合、组团开发,促进“非遗+旅游”以点带面发展。全省已初步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非遗特色旅游板块,以韶关为中心的粤北非遗特色旅游板块,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非遗特色旅游板块,以梅州为中心的客家非遗特色旅游板块,以汕头为中心的潮汕非遗特色旅游板块。
我省虽然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淡化,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有资源但没形成产业、有传承保护但传播面不够广、有非遗名录但没有集聚”等问题,使得非遗的活化利用受到制约,一些传统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面临着濒危的现状。针对这些问题,围绕省代表提出的“建立非遗活性旅游线路”良好建议,下来,我们将在以往所做工作及调研的基础上,着手从以下方面抓好今后的非遗工作。
第一,进一步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一是争取财政支持,进一步加大对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专项保护资金的扶持力度。二是加大非遗传承人群开展研修研习培训力度,争取五年内将本省所有传承人轮训一次,进一步提升传承人群的传承能力和知识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强传承基地和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并运用其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的展演、展示及比赛等活动,激发非遗人传承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第二,积极促进非遗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当前非遗面临着有资源没产业的瓶颈,大部分非遗项目只停留在师父带徒弟的层面,没有得到普及,传承人面临濒危状况,迫切需要抓好非遗与产业的融合。我们着手在全省范围内打造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体系,计划在粤东、西、北和珠三角地区的部分城市试点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园,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树立以非遗作为内容、商业作为市场的理念,着手开发利用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展演展示平台、非遗小镇、非遗美食一条街等,让广大人民群众不出远门就能感受和体验全省各地非遗的风采,从而带动非遗文创产品发展。
第三,积极促进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打造非遗活性旅游线路。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省文化和旅游厅计划打造300条旅游线路,并将非遗融入到旅游线路中。我们将着手建立粤东、粤北、粤西、沿海区、珠三角5条非遗活性旅游线路,将民间精品文化分布到各条旅游线路中,积极打造非遗活性旅游地方特色,一方面让游客能够在旅游休闲中感受和体验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乐趣和魅力,另一方面促进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第四,进一步加大非遗传播宣传力度。非遗的活化利用关键在于传播。我们将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进一步加强非遗传播。一是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充分利用抖音、网络直播、快手、微信公众号等各网络平台,加强沟通协调,发挥其作用,引领非遗项目、非遗展演展示活动等在平台上进行宣传推广,让广大人民群众接触非遗,传播非遗,使中华之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二是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进行传播。非遗的传承传播,学校是主渠道,我们将在全省全面铺开非遗进校园活动,将非遗编写成教材、课本,鼓励代表性传承人与学生对话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激发学生对传统非遗项目的兴趣。同时,通过开展家长和学生“小手拉大手”活动,使传统文化更加广泛传播,使非遗传承后继有人。此外,开展非遗进校区进景区等各项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充分感受广东传统文化的魅力,使非遗的传播面不断扩大,让更多的人接触非遗,体验非遗,并使之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省文化和旅游厅工作的关心支持。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2019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