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这个发端于美国,滥觞于欧洲,挟新经济之势蓬勃于世界的朝阳产业正在中国迅速崛起。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如何?本文拟作初步分析,为各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产业。即指从事物质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或部门的集合。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定的制度环境中,文化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属性之外,还具有某些特殊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属性。根据以上文化产业的一般概念,同时考虑统计核算的简便和可操作性,从文化产业的生产、流通、服务三个环节来构造文化产业的行业结构。文化产业包括下列具体行业:
1、文化产品制造业
包括书报刊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化用品制造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乐器及其他文娱用品制造业、玩具制造业、游艺器材制造业、其他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
2、文化产品批发零售贸易业
包括文化用品批发业、工艺美术品批发业、图书报刊批发业、文化体育用品零售业、图书报刊零售业、首饰零售业;
3、文化服务业
包括园林绿化业、风景名胜区管理业、摄影及扩印业、旅游业、娱乐服务业、广告业、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体育、教育、文化艺术业、广播电影电视业、社会科学研究。
一、发展现状
据初步测算2002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668.93亿元,比2000年增加175.81亿元,年均增长14.4%,高出同期GDP年均增速3.8个百分点,也快于同期第三产业年均增速3.5个百分点;200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7%,比2000年提高0.6个百分点;2002年文化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6.8%,拉动GDP增长0.79个百分点,比2001年提高0.08个百分点。
其中,2002年文化产品制造业增加值166.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占GDP的1.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3%,拉动GDP增长0.15个百分点;文化产品贸易业增加值40.46亿元,增长9.8%,占GDP的0.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0.3%,拉动GDP增长0.03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增加值461.78亿元,增长17.5%,占GDP的3.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2%,拉动GDP增长0.61个百分点。
2002年,在文化制造业中,比重较大的是玩具制造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分别占文化产品制造业增加值的37.6%、35.8%;增长较快的是游艺器材制造业、书报刊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玩具制造业,比上年分别增长29.5%、20.0%、14.6%、13.0%。在文化产品贸易业中,比重较大的是文化用品批发业、图书报刊零售业,分别占全部文化贸易业增加值的33.0%、31.3%;增长较快的是图书报刊批发业、文化用品批发业,比上年分别增长33.7%、31.2%。在文化服务业中,比重较大的是教育、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娱乐服务业、广告业,分别占全部文化服务业增加值的46.2%、18.9%、9.7%、8.8%;增长较快的是娱乐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广播电影电视业、体育,比上年分别增长23.4%、22.8%、20.8%、20.4%。文化产业各行业增加值见附表。
基本单位普查资料(不包括个体经济)显示,2001年全部文化产业企业单位50148个、从业人员231.75万人、实收资本797.03亿元、固定资产原值829.21亿元、营业收入1295.63亿元,比1996年分别增长34.9%、7.0%、20.6%、39.9%、1.4%,占全部产业的12.4%、11.6%、4.6%、3.9%、3.9%。
二、主要特点
(一)文化服务业在文化产业中占主导地位。2002年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文化产业的69.0%,对文化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6.6%,拉动文化产业增长11.4个百分点;其次是文化产品制造业,占全部文化产业的24.9%,对文化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9.0%,拉动文化产业增长2.8个百分点;而文化产品贸易业仅占6.1%,对文化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4%,拉动文化产业增长0.7个百分点。
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2001年文化服务业占全部文化产业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原值的比重为76.8%、58.2%、61.0%、55.2%,比1996年分别提高10.8、17.5、24.7、22.1个百分点。
(二)企业规模逐步扩大。2001年,文化产业平均每个企业拥有实收资本158.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65.4万元、营业收入258.4万元,比1996年分别提高13.7、40.4、69.2万元。其中文化产品制造业企业规模扩张得较快,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原值、营业收入为338.6、431.9、763.6亿元,比1996年分别增加42.0、158.2、317.8亿元。
2001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单位数占全部文化产业企业单位数的比重为6.3%,营业收入占全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83.7%,比1996年分别提高0.4、4.6个百分点。
(三)文化产业多元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产业比重逐步提高。2001年,文化产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单位数所占比重、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营业收入所占比重为44.3%、52.7%、66.5%,比1996年分别提高13.9、12.6、13.0个百分点。其中,文化产品制造业非公有制从业人员、实收资本、营业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为81.9%、88.5%、80.1%;文化产品贸易业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实收资本、营业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为51.7%、69.8%、45.4%;文化服务业企业非公有制从业人员、实收资本、营业收入所占比重仅分别为32.6%、59.2%、57.7%。文化产品制造业中非公有经济的比重明显高于文化产品贸易业和文化服务业。
(四)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山区、东西两翼所占比例较小。2001年,文化企业单位数珠江三角洲占67.1%,东西两翼占23.8%,山区占9.1%;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珠江三角洲占66.2%,东西两翼占26.3%,山区占7.5%;文化产业实收资本珠江三角洲占90.0%,东西两翼占7.3%,山区占2.7%;文化产业固定资产原值珠江三角洲占90.7%,东西两翼占6.8%,山区占2.5%;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珠江三角洲占89.2%,东西两翼占9.2%,山区占1.6%。
相对于文化产品制造业和贸易业,文化服务业更加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2001年,在文化服务业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原值、营业收入中珠江三角洲所占比重分别达到92.4%、91.7%、95.8%。
三、存在问题
(一)供给未能适应需求发展的需要。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东经济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全省在总体上跨入小康社会,人民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但目前文化产业的供给水平不高,与需求有一定差距。从第三产业整体水平来看,都存在这一问题。2002年广东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0.8%,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48%的平均水平,比低收入国家42%的平均水平还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与目前广东经济从整体上判断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经济发展阶段不相称。过去几年,在整个经济环境处于通货紧缩的情况下,服务消费价格却在上升,2000、2001、2002年分别上涨11.1%、2.3%、0.5%,这有政府调价的影响,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由于文化服务的规模、种类和质量不适应社会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阻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潜在的服务需求更不可能被开发出来。
(二)规模偏小、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国际传媒文化集团大兵压境,广东的文化产业在总体上缺乏竞争力,表现出经营单位众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极度分散的特点。从人员规模看,2001年,文化产业平均每个企业不足46人,比1996年减少6人,尤其是文化贸易业平均每个企业不足11人,比1996年减少3人;从经营规模看,2001年文化产业平均每人营业收入只有5.6万元左右,每天人均营业额150多元,尤其是文化服务业人均营业收入只有3. 8万元左右,每天人均营业额仅约100元。
2001年文化用品制造业、体育用品制造业、文化体育用品零售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绝对集中度分别为20.3%、29.1%、21.4%、50.9%、48.7%,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集中度较低,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的今天,如果我们自己不迅速对其加以整合、优化,转变其经营模式,增强其竞争实力,在与国际传媒的竞争中必将处于劣势。
(三)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占全省人口40.7%的山区只拥有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7.5%、固定资产原值的2.5%、营业收入的1.6%,这对于提升全省的文化产业规模和水平极为不利。
(四)文化产业中部分行业的发展落后于浙江、江苏。广东GDP自1989年以来一直位居全国各省市之首,但文化产业的一些主要行业无论是规模、水平还是发展速度都落后于江苏、浙江。1995―2001年,江苏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15.6%,比GDP增长速度高4.6个百分点,而广东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只有10.2%,仅与GDP增长速度持平。到2001年,广东GDP达10647.71亿元,比江苏多出1135.8亿元,而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增加值仅为198.23亿元,比江苏少51.71亿元;增长速度只有5.7%,大幅度低于江苏7.8个百分点,也低于自身GDP增长速度3.9个百分点。按相似的口径计算,2001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比浙江低8.3个百分点。
四、从国际经验看,大力发展核心版权产业是当前文化产业上水平、上档次的突破口
所谓核心类版权产业,是指创造有版权的作品或者受版权保护的物质产品,主要指对享有版权的作品的再创作、复制、生产和传播,如报刊、书籍出版业、电台和电视台广播业、录音节目制作及影视磁带出版业、电影制作、戏剧创作演出、广告业,还有计算机软件开发和数据处理等信息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出版、数字化、网络传输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推动了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在许多国家的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快速提升,正在成为各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甚至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美国为例, 1997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创造了3484亿美元的产值,比上年增长7.2%,占美国国民经济产值的4.3%。从1977年到1997年,核心版权产业的净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3%,快于美国经济总增长率(2.7%)3.6个百分点。美国核心版权业就业人数占全美各行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从1977年的1.6%(150万人),增加到1996年的2.8%(350万人)、1997年的2.9%(380万人)。从出口看,1996年核心版权业的出口额是601.8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13.3%,1996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出口居美国各行业的第一位,超过了汽车及配件(598亿美元)、农产品、航天业、计算机业(376.3亿美元)等等,1997年为668.5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11.1%,居各业之首。
进入新的世纪,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广大人民群众将不断追求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对精神文化消费的要求大大增强,这无疑给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核心版权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重要的扩大内需的部门。核心版权产业是最具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密切相关的核心版权产业将成为引领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力量。大力发展核心版权产业对于促进我省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拉动经济持续增长有着重要作用。
五、加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文化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用十六大精神调整发展文化事业的思路,谋划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战略。要结合广东经济大省的实际,大力整合文化资源,坚持市场经济模式、多元化投入原则,依托文化主业、发展文化产业。
(一)观念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困难最大的是体制性障碍,要着力破除对旧有体制的依赖,树立发展"大文化”的产业观念,改变那种认为文化行业不能赚钱,不能成为产业的旧观念,把文化产业当成社会经济大产业去规划、去发展。在新形势下,应对全省的"大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价值评估,并对相关产业和市场进行调查,做出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创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经营体制和经营组织,鼓励非文化企业、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资,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知名品牌的文化产业资本参与广东的文化建设。
(二)抓住重点,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产业项目是文化资源进入市场领域实现产业效益的有效载体,也是文化产业实现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长点。要按照"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要求,结合广东文化产业的现实基础,确立以版权业、体育业等产业为骨干,构筑广东文化产业的新格局。利用现有文化产业的优势,高标准、高起点地进行强强联合,走出一条高速发展的新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更需要紧密地依赖知识产权保护,因而重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对发展文化产业极为重要。
(三)放宽市场准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整和重组文化经济利益关系。文化产业是一个涵盖内容丰富的现代产业群,文化产业还是一个充分国际化的产业。加入WTO后,长期困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力和管理问题将日趋严重,只有在对外和对内两个全方位开放的环境中,充分整合社会的参与意愿,通过完善以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才能加以解决。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逐步开放并最终允许非文化系统的、各种所有制类型的社会资本――财团、企业、基金会及其他合法的企事业单位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参与和经营包括报刊业、出版业、广播电影电视业等在内的核心文化产业,通过引进新资源和新机制,盘活国有文化资产存量;有计划、有步骤,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企业的资本运作方式,优化和提升原属国有文化资产,调整现有的不平衡的单极化文化经济利益关系,给国有文化企业创造一个更完整的市场环境,促进其竞争能力的迅速提高。在市场准入方面,能允许外国人进入的,必须首先允许中国人自己进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动员民营资本和民间力量,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和坚定地实施国有文化资产的清算、转移、重组和扩张。
(四)改革文化外贸体制,建立新的文化外贸制度,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鼓励文化产品出口,发展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加入WTO将使文化产业的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融会贯通,要求重新审视对外文化宣传政策,制定新的对外文化贸易战略。应该充分借鉴这些年来外贸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卓有成效的外贸进出口政策,放宽文化产品出口的审批权,简化出口手续,鼓励国家、集体和个人参与国际文化贸易交流;尤其应该鼓励版权贸易和电影的出口,进一步放宽政策和下放相应的权限,鼓励国有的、民营的、国家的、地方的文化力量,按照国际惯例,开拓国际间的文化代理和中介服务,实施文化外贸新机制。特别应该以积极的姿态开展与世界跨国媒体集团的合作,利用他们的先进的技术和有效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全球性的市场网络系统,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参与国际文化竞争。
(五)打造精品,重视人才培养。2000年广东每十万人中,有大专以上文化的只有3560人,而全国平均水平是3611人。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文化市场已逐渐出现了与世界文化大市场接轨的趋势,广东文化产业正面临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只有抓住时机推出广东自己的文化品牌,才能在即将到来的国际化的竞争中赢得市场。而品牌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必须培养一大批出类拔萃、德艺双馨的文化专业人才,留住一大批既熟悉艺术,又懂得市场运作,善于管理的文化经营人才。
(六)加强文化产业统计核算及信息交流工作,搞准文化产业统计核算数据,为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及政府宏观调控工作提供客观的依据。文化产业具有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单位规模小、数量多且新兴服务项目不断涌现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统计的难度较大。由于统计条件相对较差,可供投入的人力、财力有限,技术准备也不足,使得文化产业统计核算显得格外薄弱,对此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附表:
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
|
2002年 |
2001年 |
2000年 | ||
绝对额 |
比上年 增长(%) |
绝对额 |
比上年 增长(%) |
绝对额 | |
国内生产总值 |
11769.72 |
11.7 |
10647.71 |
9.6 |
9662.23 |
文化产业增加值 |
668.93 |
14.9 |
587.08 |
13.9 |
493.12 |
制造业 |
166.69 |
10.1 |
156.53 |
17.5 |
133.65 |
书报刊印刷业 |
16.31 |
20.0 |
13.96 |
47.5 |
9.50 |
记录媒介的复制 |
3.53 |
14.6 |
3.16 |
36.8 |
2.32 |
文化用品制造业 |
4.40 |
-3.5 |
4.84 |
4.8 |
4.63 |
体育用品制造业 |
11.85 |
1.2 |
13.00 |
41.6 |
9.21 |
乐器及其他文娱用品制造业 |
6.89 |
1.6 |
6.96 |
7.9 |
6.48 |
玩具制造业 |
62.67 |
13.0 |
56.97 |
12.0 |
51.01 |
游艺器材制造业 |
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