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手机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文旅资讯 > 政务活动

文化强省新春大家谈⑥|曹劲:广东考古步入成熟阶段,理念走在全国前列

时间 : 2022-02-10 15:19 来源 : 本网 作者 : 南方+【记者】黄堃媛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过去五年来,凭借广东考古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广东接二连三涌现一批重磅考古发现:郁南磨刀山遗址、英德青塘遗址、“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渐渐揭开岭南文明发展脉络的神秘面纱。

去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随着《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首次公布,以及《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率先出台,越来越多的革命文物进入公众视野,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保障。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让陈列在岭南大地的遗产活起来。”新年伊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谈文化遗产保护如何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构建完整、清晰的岭南历史图景

南方+:您对广东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有何期待和展望?

曹劲:从我的直观感受来看,广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些年取得明显的成就。去年,广东两处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正在进行的清远英德岩山寨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白马窑址的重大发现也助力广东又一城市惠州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


△白马窑址群局部航拍图

△白马窑址群局部航拍图


今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升格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我们从30年前初建时的十几个人、两间办公室,到今天拥有4个研究中心以及多个研究基地,已经成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全、研究手段多样、人才队伍齐整、学术成果丰硕的省级考古研究机构。长期以来,广东考古人以“求真务实,止于至善”为学术要求,辛勤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广东水下考古队员正在作业

△广东水下考古队员正在作业


在历史的长河中,30年是转瞬即逝,对于人生来说,30年亦不算漫长。我们用了30年去探究几十万年的岭南历史,广东考古已步入成熟,我们需要用下一个30年去发展广东考古,去构建一幅更为完整、清晰、动人的岭南历史图景。

线性保护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南方+:近年来,广东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哪些走在全国前列的经验?

曹劲:在广东,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正在实现“质的飞跃”。今天的广东,已经从重视“古代文物”“近代史迹”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当代遗产”“20世纪遗产”的保护方向发展;从重视“静态遗产”的保护,向重视“活态遗产”和“动态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从保护单体文物向保护群落文物,再到复杂类型(文化线路等)的方向发展。

其中,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更是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省政府将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五年来,广东在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修复中推进了1200多公里重点线路、588个重要节点建设。

这些古驿道网络串联起一座座古村落,它们曾经因古驿道而兴起和衰落。如今,古驿道保护利用为它们带来乡村振兴的契机。沿线村民年户均旅游收入达2万元,项目实现了当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融合提升。

文化遗产的线性保护方式,也有利于文旅融合的深度实践,让岭南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从2019年起,散落在韶关坪石、清远连州的一段段抗战时期华南教育遗址被重新“串珠成链”。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吸引众多学子前来重温抗战历史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吸引众多学子前来重温抗战历史


如今,韶关、梅州、清远、云浮四市共同签署“粤北四市华南研学联盟合作协议”,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自去年以来,已经吸引超6万名游客、学子前来重温抗战历史。

要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人民

南方+: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文化强省建设,您有何具体建议?

曹劲:我有四点建议。一是希望切实完善文物信息资料建档工作,利用“互联网+文物”“科技+文物”,建立数据库,将文物保护规划纳入地方国土空间规划,持续推进广东省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平台建设,不断丰富文物价值传播的手段。

二是整合资源,加大大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建设力度。广东省遗址类型丰富,年代跨越史前时期的旧石器时代到清代。建议重点推进青塘遗址、古耶贝丘遗址、笔架山潮州窑遗址、虎门炮台及硝烟池遗址、上川贸易岛等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坚持考古遗址公园的公益性,进一步探索运营模式,将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三是深挖细耕,做好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申遗工作,不断完善和丰富我省的申遗名单。除已列入国家申遗名单的遗产点外,我省还有不少具备突出普遍价值的史迹点,应积极争取在条件成熟时增补进全国海丝申遗名单,完善和丰富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构成要素。按照申遗的各项标准和要求,不断推进申遗点的各项文物修缮、环境整治和遗产展示工程,提升展示与利用水平。

四是创新思维,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共建共享。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以历史人文为纽带,将三地的文化遗产在时空上进行有效串联整合,共同打造文化遗产游径,挖掘三地共同的历史记忆,不断丰富游径节点内涵,提升品质,以文聚力,开展青年研学交流,增强三地情感联系,推进大湾区文化融合和人文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