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手机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文旅资讯 > 图片新闻

兴文惠民:加快推进广东文化高质量发展

时间 : 2020-01-03 10:36 来源 : 本网 作者 : 南方日报 记者 李培 李文轩 潘俊宇 徐子茗 通讯员 刁定宏 赖南坡 刘冬梅 林遥轩 编辑 : 南方日报 记者 李培 李文轩 潘俊宇 徐子茗 通讯员 刁定宏 赖南坡 刘冬梅 林遥轩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2019年12月27日,广州荔湾区白鹅潭,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建设奠基,又一岭南文化地标性建筑将在珠江畔拔地而起。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广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1+1+9”工作部署,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以走在全国前列为目标,以最高标准推动广东文化高质量发展,推动广东文艺事业繁荣兴盛,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与“三馆合一”项目一江之隔,沙面、恩宁路历史街区迎来蝶变。2019年国庆节,永庆坊二期骑楼示范段整治亮相,再次成为网红打卡地。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一座座历史建筑、丰富多彩的岭南非遗在南粤大地上重焕生机。

——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杨匏安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史迹杨家祠“修旧如旧”重新开放,揭开一段羊城红色革命史。“中央红色交通线(汕头)旧址”等33项广东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成功举办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粤剧粤曲、“三雕一彩一绣”等岭南非遗大放异彩。

广东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高标准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成果,正实实在在转化为百姓真切感知的文化民生。

——现在全省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县(市、区)22个,省级试点44个。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0317个,开展活动超15万场次,参与群众超600万人次。

——大力创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推动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南粤百姓文化获得感。

——省群众艺术花会(少儿艺术)、“我和我的祖国”广东省第十三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同饮一江水”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等一系列全省性群众文化惠民品牌活动精彩纷呈,6项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线上线下惠及群众超1000万人次。

打造岭南文化高地,勇攀文艺高峰,一批粤产文艺精品涌现。全国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中,广东有五部作品获奖。图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获特别奖,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歌曲《再一次出发》和《信仰》,广播剧《大爱人间》获得优秀作品奖。此外,复排舞剧《风雨红棉》,新创粤剧《谯国夫人》,国内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等作品屡获奖项,佳评不断。

2019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开局之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起步稳健。广东成功举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艺术精品巡演活动,讲好湾区故事。追溯大湾区文化根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首批形成了孙中山、海上丝绸之路、华侨华人、古驿道、海防史迹五个主题。三地文旅产业融合日益加深,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首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馆”,2019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超过500家大湾区旅游企业参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纲”,广东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力争将其打造成为重要的国民经济新支柱产业。

舵稳风劲好扬帆。广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广东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辐射力,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更大贡献。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正翻开新时代的崭新篇章。

永庆坊:在老城记忆中注入新活力

微信图片_20200103101747.jpg

微信图片_20200103101751.jpg

2019年国庆期间,永庆坊二期示范段——骑楼段对外开放,聚集在广州西关的八和会馆、金声电影院和广州最长最完整的骑楼等历史文化建筑群以既古老又现代的姿态在市民面前亮相。

走在永庆坊骑楼段仿佛置身于上世纪30年代,全长1.2公里的骑楼街外立面穿上以灰白黄色彩为主的“新衣”,整体清淡的色彩将部分骑楼的廊柱重新展示出来。除此之外,麻石路面、“西关打铜”工艺的门牌和文化地标、青砖素瓦、雕花彩塑、趟栊门,重现西关风情。

此外,永庆坊周边的恩宁路、宝源路、丛桂路、龙津西路、多宝路、蓬莱路等道路沿线,重新铺设深灰色的人行道花岗石、盲道及路缘石,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岭南建筑特色风貌。

有老街坊告诉记者,永庆坊有两个重要的文化记忆:一是粤剧,二是武术。荔湾区非遗中心主任谢德明介绍,根据永庆坊业态提升规划方案,永庆坊二期计划扶持本地文化,让粤剧曲艺、武术、铜艺、“三雕一彩一绣”等非遗拥有新体验。

“随着永庆坊游客增多,銮舆堂将一楼设置为一个小型的展览室,陈列各种类型的粤剧武打道具及剧照,让游客近距离接触和了解粤剧粤曲文化。”广东粤剧銮舆堂秘书长罗英伟说。

此外,永庆坊二期还推出了“老城新游”活动,以复古的设计还原民国时期的士多店、老相馆、老物件展览馆、骑楼街铜铺、八和会馆等传统历史街区风貌。目前,以永庆坊、沙面、西堤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提升和粤剧粤曲、“三雕一彩一绣”等岭南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承弘扬为核心,广州荔湾区将打造总面积16公顷的国家级文化保护区。

2019年,广东省委深改委印发广州市推动“四个出新出彩”行动方案。方案提出,支持设立以广州、佛山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支持建设广州市(荔湾)岭南文化中心区。岭南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辐射力不断增强。

广东老城微改造迈上新台阶。据广东自然资源厅显示,截至2019年底,广东累计实施“三旧”改造面积达80.04万亩,其中,位于大湾区的珠三角九市共保护与修缮传统人文历史建筑567万平方米。如惠州桥西街道惠民空间、中山纪念堂周边地区等老城微改造项目,让隐匿于老城里的岭南历史街区重现魅力。

新时代文明实践:韶关乳源飞出“金鸪鸪”

三句半《文明实践乐乳源》用“乡土音”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舞蹈作品《第一书记》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村脱贫致富为创作背景,以丰富的舞蹈语言讲述了驻村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驻村扶贫的感人故事……近日,“金鸪鸪”瑶乡群众文艺帮扶精品展演晚会在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的新时代文明中心上演,10个原创本土作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涵盖了客家文化、瑶族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元素,为观众送上一场艺术和精神的盛宴。

“自从加入了金鸪鸪瑶乡文艺兵,韶关学院的老师们给了我们很多专业的指导,我们村很多姐妹都感觉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充实了,生活工作更起劲。”演员村民小赵告诉南方日报记者。

实际上,“金鸪鸪”瑶乡文艺兵帮扶项目是乳源创新“校地合作”模式,与韶关学院组建的独具瑶乡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目前,项目已组建25支宣讲队,队员400名,编制了舞蹈、山歌、小品等20多个文艺精品节目,开展了两次大型文化巡演,参加6次高规格的现场交流会演出,打响了“金鸪鸪”瑶乡文艺兵这个文明实践品牌,促进了从向基层送文化到在基层种文化的转变。

“金鸪鸪”瑶乡文艺兵帮扶项目是乳源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全面开花的缩影。乳源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能如火如荼地开展,离不开庞大的志愿者力量。乳源探索建立了“2+N”志愿服务队伍构架,大力培育了“学习早班车”瑶汉双语广播、绣美瑶乡瑶绣传承志愿服务、“金句闪光”文艺下乡志愿服务等400多项贴近群众需求且独具瑶乡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全县组建了376支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人数1.9万人。探索出“6+X”和“九结合”的实践活动开展模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000余场,服务群众40余万人次,全力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这些志愿队伍很好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到基层、唱到基层、送到基层,创作了一批‘见思想、见精神、见水平’的文艺精品。”乳源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钟沛东说。

尚美尚善蔚然成风、价值引领浸润人心、社会更加平安稳定……新时代文明实践正引领乳源瑶乡群众走向幸福美好生活。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南国红豆”焕发新生机

微信图片_20200103101754.jpg

101分钟的粤剧电影中,90%是特效镜头;长达6分钟的写实版“水漫金山”特效,唯美灵动。广东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将岭南传统文化与电影科技相融合,赢得众多海内外观众青睐。2019年10月,在第3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该片一举拿下类型之窗单元“最受欢迎影片奖”,评审团称其“在戏曲与电影、文戏与武戏、西方特技与东方审美之间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运用现代电影技术及艺术手段,电影《白蛇传·情》探索了粤剧这一传统艺术的创新表达,在2019年可谓收获颇丰。从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奖”,到第4届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最佳戏曲歌舞影片奖”,再到亮相第7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PB单元展映,获得业界充分肯定。

六年前,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曾小敏对传统剧目《白蛇传》进行了大胆改编。以往《白蛇传》需要三个不同行当的人共同演出,而在《白蛇传·情》里,主演曾小敏一个人跨越了花旦、武旦和青衣,唱、念、做、打俱全。影片突出“情”字,片中法海不再“不懂爱”,当他打败白素贞的那一刻,也被“情”触动,塑造了更为立体的人物形象。

《白蛇传·情》既在艺术形式上创新探索,也是广东电影人在4K技术上的一次突破。影片的特效制作下足重本,由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深圳三地特效团队共同完成,用先进电影工业技术传承非遗文化。

2019年是粤港澳三地联合将粤剧申报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周年。“十年来,粤剧发展迎来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粤剧在传承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环境都到了最好的时候。”在此前北京召开的粤剧“世遗”十周年系列活动上,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戏剧处处长许浩军如此总结。

2019年,在对粤剧的传承和发展上,粤港澳三地持续发力。11月,《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问世,三地粤剧人齐心协力,挖掘整理了大批珍贵的粤剧文献,以图文音像手段,加以固化;三地联合排演的传统古装戏《胡不归》分别在澳门、香港和广州演出,场场售罄;《谯国夫人》《清水河畔》等一批新创剧目陆续上演……三地以粤剧为共同的文化纽带,互相借鉴、互融共生,让“南国红豆”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微信图片_20200103101503.jpg

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李文轩 潘俊宇 徐子茗

通讯员  刁定宏 赖南坡 刘冬梅 林遥轩

(本文转载自南方日报2020年1月3日第A06版:时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