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手机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文旅资讯 > 地市新闻

珠海多措并举让非遗传承更有“力”

时间 : 2022-05-12 12:43 来源 : 本网 作者 : 珠海市文广旅体局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实施。十多年来,珠海市通过深入挖掘、强化保护、活态传承、联动宣传,推动全市非遗保护传承飞速发展。

深入考察,增强挖掘“眼力”。2021年,珠海市组织开展第十一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推荐申报工作。为做好全市非遗项目的挖掘工作,市非保护中心针对“项目评审周期短、专家缺少调研论证时间”等普遍性问题,在分阶段开展评审的同时,重点加强了初审阶段实地考察工作,组织专家学者针对非遗项目初审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历史关联、申报方向等进行实地考察及详细梳理。在协助申报单位做好申报工作的同时,也为项目未来的保护基地建设、产业活化利用、宣传推广方向等提供了专业指导意见。截至目前,珠海全市已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54个。

与时赛跑,抢救保护“卖力”。珠海市现有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5人,其中大部分传承人年事已高,个别传承人身体状况较差。为了保存非遗资料、促进非遗传承、加强非遗研究与保护,珠海市“与时间赛跑”,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2021年,在综合全市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年龄、身体状况、项目价值及传承情况后,确定了首批3名省级非遗传承人作为抢救性记录对象,并按照10万/人的标准,对标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要求,有力有序地开展抢救性记录,采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

分类保护,突出传承“活力”。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市场是让非遗永葆生机的土壤,多年来,珠海市通过强化产业融合,为许多非遗项目走出传承困境提供了强大助力。一方面,通过分类保护、工艺振兴,鼓励扶持非遗项目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如一指禅推拿项目进驻珠海市人民医院并在全国14家医院推广应用,大休丝弦古琴斫造工艺开设玄默草堂,集制作、观光、培训于一体;三灶竹草编织技艺为餐饮企业编织竹篮、竹筐等手工艺品,每年编织作品200多件;定家湾茶果非遗传承基地以“传承人+基地+合作社”的模式开展非遗传承推广,年均销售额达20多万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助力产品销售,如“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横山鸭扎包”等非遗产品网络销售已融在日常,“莲洲禾虫”“五山金巢琵琶鸭”“客家咸茶”“艾饼”等项目原汁原味的纯手工技艺受到市场广泛欢迎。

进驻校园,形成传承“合力”。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市非遗保护传承,珠海市通过建设非遗传承基地的方式,让非遗“走进校园”。一方面,充分依托全市高校在专业学科、师资项目、研究机构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开展非遗理论研究,如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先后在各类期刊发表市非遗相关论文10余篇。另一方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非遗进校园”品牌活动,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吾乡吾土》等系统非遗教材,并将非遗传承植入学校素质教育课程,每周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及非遗传承人定时定点开展培训活动2次以上,惠及学生合计近11万人次,进一步宣传普及非遗艺术。目前,全市共有省级非遗传承基地3个、市级10个、区级46个,基本形成了“中小学重传承弘扬,高校重创新发展”发展格局,为进一步推动全市非遗保护传承凝聚合力。

联动推广,加大宣传“火力”。为让市民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珠海市加强跨界合作,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工作。主动拓宽线上传播途径,充分利用数字媒体,举办“云享非遗”2021年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全面展示54个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风采;斗门区借助国家级国际传播工程“云上岭南”平台,开展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等斗门区优秀非遗项目外文翻译及线上宣传,面向全球展示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抓取非遗素材进行创作,打造三灶鹤舞钥匙扣、竹草编织耳坠等系列文创产品。深入探索主题IP开发途径,高新区提取淇澳端午祈福巡游元素进行延展设计,推出淇澳端午祈福巡游主IP,打造10款文创产品及1本非遗绘本。开发非遗旅游线路,打造非遗主题街区景区和文化项目,南澳村结合乡村旅游产业,建设起“斗门水上婚嫁”展馆,并设置出门、花船迎亲、祭龙王、跨火盆、坐高堂、拜高堂等13个环节的大型塑像群,成为家喻户晓的旅游产品。同时连续多年举办斗门民俗文化展,历届活动惠及群众均达30多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