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拥有大量改革开放史迹,它们是深圳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记忆。近期深圳市组织开展了全市改革开放史迹资源的基础调研、保护措施研究等工作,深入挖掘、全面展示深圳市改革开放重要史迹的历史内涵,继承和发扬特区精神,打造全国改革开放史迹保护典范。
(一)摸排家底,研究核心保护特征。与传统古建筑相比,改革开放重要史迹具有年代较短(存在时间不足50年)、价值评估标准有待修正(侧重于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集体记忆)、保护方法需要革新(有别于行业内普遍采用“保留原格局、使用原材料”的保护方法)等特征,同时,深圳市改革开放史迹具有数量较多、资源年代连贯性强、资源稀缺等特殊性。基于以上特征,深圳市文物主管部门组织专业人员,联合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全市改革开放史迹进行多轮、深入实地的调研及历史进程梳理,全面掌握史迹分布、年代、使用功能、产权、保护级别、保存现状及面临的风险等基本情况。将深圳市43处场所列为改革开放史迹资源,分布在8个辖区,其中资源分布较多的为南山区(16处)、罗湖区(8处)、福田区(8处),多为见证改革开放时期重要政策、重要人物的场所空间,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唯一性和稀缺性。
(二)梳理谱系,搭建系统保护框架。采取“以历史进程为线索、历史事件为核心”的侧重历史价值研究方法,依照时间递进顺序,按照深圳改革开放时期重要事件的发生、重大政策的制定,初步梳理出“初期开拓”(1978-1991年,以建立经济特区为标志)、“全面推进”(1992-2002年,以92南方谈话为标志)、“综合推进”(2003-2012年,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标志)、“全面深化”(2013年至今,以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标志)等阶段,建立改革开放年代谱系框架;依据框架整理出深圳每个阶段发生的有关联的重要事件,同时与现实中的遗迹保存保留状况进行比对,力求梳理出年代序列完整、重点突出、价值凸显的改革开放史迹年代谱表,全面展现和体现改革开放的重要进程和历史意义,再现重要历史事件及所承载的集体记忆。
(三)深挖内涵,评选首批示范名单。深圳市文物部门联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省委党史研究室、深圳博物馆等单位专家,对43处改革开放史迹进行专业评估,确定了“具有鲜明的改革开放时代特征,承载重大改革开放时期历史事件”“具有较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且保存较为完好”“产权明确、充分尊重产权人意见”“保留反映改革开放时期深圳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的内涵推荐原则,筛选出第一批共10处改革开放重要史迹名单,时间跨度从1980年起至今。选取着重“全国第一”价值的体现,如“中国第一村”南岭村村委会办公楼、“中国大陆第一个保税区”沙头角保税区“1栋”建筑;着重关键历史事件的见证场所,如国贸大厦邓公厅、前海石公园;着重历史进程的完整性,如从体现改革开放初期口岸开放举措的“罗湖口岸联检大楼”至92南巡见证的“国贸邓公厅”直至2012年的“前海石公园”。
(四)文旅融合,创新探索保护利用。一是文旅融合、跨界利用。2020年,深圳市“蛇口改革开放历史文化游径”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游径”,2021年,“改革开放再出发”“春天的故事”及“解放思想、勇立潮头”等三条以改革开放史迹为主要资源的红色旅游线路,被公布为“深圳市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旅游线路”。二是创新保护利用方式。基于改革开放史迹特征,经研究确定采取“一个侧重(历史价值研究方法)、两个拓展(社会价值拓展及弹性保护拓展)”的保护策略;保护对象选取侧重“小而精”、避免“大而全”,选取具有保护价值的局部构件及形象外观等予以保护(如国贸大厦的邓公厅、南海酒店外立面);考虑到深圳土地紧张现状,鼓励采取历史信息多样化留存的弹性利用方式,全面对改革开放史迹遗产开展创新性保护利用,全力打造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特色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