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九大报告中有关文化所作的精彩阐述,广东将如何推进和落实?20日,广东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在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表示,广东要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综合实力;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扩大文化惠民;推动广东的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
文艺创作要走向高峰
羊城晚报:十九大报告对广东文化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广东文化要怎样发展?
汪一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我们在经济发展上相对较好,在社会方面有短板;在物质领域做得较好,在精神领域相对存在短板。所以,我们要在不协调、不平衡的地方下功夫。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经济总量全国第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广东要走在前列。在文化上,广东也要实现繁荣发展。过去,像《涛声依旧》等广东流行音乐、《情满珠江》等电视剧都是引导全国文化发展的。在新时代,广东文化要从高原到高峰,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全省文化战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增强广东文化软实力
羊城晚报:十九大报告特别提到坚定文化自信。广东将怎样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
汪一洋:坚定文化自信对广东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在新时代,广东要在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精品创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走出去”上继续努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
广东的文化底蕴深厚,创造了很多精品力作。但广东在文化综合实力、文化自信方面仍有欠缺。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岭南文化的优秀遗产,传承、活化传统文化,使之为新时代服务,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支撑。同时,要多创作反映改革开放、广东历史题材的精品力作,推动广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兴盛。
我们还要提高广东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优秀剧目不能束之高阁,要让老百姓看,像百老汇的歌剧一样,年年演、月月演,形成品牌。广东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的服务能力都很强,接待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些都能提升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
在文化交流方面,我们要讲好广东故事,唱响岭南声音。进一步加强同国外的文化交流,把优秀的作品传播出去,让大家都了解中国,进一步沟通广东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联系,形成经济、文化双轮驱动、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推进文化与产业融合
羊城晚报:十九大报告里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围绕新时代的要求,广东如何布局、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汪一洋:广东的文化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广东要把长板做得更长,为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挥更大的作用。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微文化企业,也需要有“顶天立地”的大文化企业,才能持续发展。
广东要推进“文化+”。文化是糖,没有糖,咖啡喝起来很苦。文化是盐,加点盐,菜就有滋有味了。缺糖少盐,营养就不够,就会缺钙。文化虽然分量不大,但很重要。文化+产业,与产业相融合,就能提升竞争力。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羊城晚报:十九大报告里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接下来,广东将怎样提供更多公共文化服务,让居民切实享受到文化的实惠?
汪一洋:广东的公共文化服务要进一步提高水平,实现全覆盖,促进协调发展,扩大文化惠民,力争走在全国前列。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服务导向。送戏下乡,送演出下乡,实现图书馆总分馆制,把图书送到农村和基层。获奖的剧目要多到基层去,让老百姓享受到文化大餐,从中激发自豪感,吸取正能量。
我们还要多提供平台,既有政府的“点菜”“送菜”,也有老百姓自己“做菜”。像全省的群众艺术花会、云浮的“农村春晚”、清远的大众大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要继续擦亮品牌,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展示的平台,提高群众的文化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