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手机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谈文化惠民与服务创新: 创新供给模式 推进文化民生

时间 : 2017-09-20 15:28 来源 :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五年来,广东在文化建设各领域始终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维护和实现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立脚点。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美好生活既要物质富有,又要精神富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岭南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及合理利用。加快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创新文化供给模式,开展“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行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文化惠民。

    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近日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广东不断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推出一批岭南风格的艺术精品,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实践“文化+”新举措,让群众享受实实在在的文化民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文化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提出的“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要求,牢牢抓住公共文化服务这一重点工作,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文化+”让服务更贴近群众

    南方日报:广东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数字化、社会化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

    方健宏:首先,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2015年底,广东基本实现全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近两年,我们又着力进行文化设施的提质增效。持续加强对基层“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的扶持力度,完善提升文化设施设备购置、器材配备,建设乡镇(街道)文体广场示范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

    第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评价方法。衡量一个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高或低,要更多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来作为评价标准。在设置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指标时,我们注重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在指标设定、项目安排上进行区分,更贴近当地群众的需求。同时,加强绩效管理,我们要求市级、县级以及乡镇文化站,都要打造到几个重点服务品牌,重在提升服务质量。

    第三,花大力气提升全省公共文化的数字化惠民水平。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来巨大机遇,对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手段,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率,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有效覆盖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启动“广东公共文化云”建设,整合上线下服务,实现多终端访问,使全省群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公共文化信息、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已形成“广东省公共数字文化E(驿)站”“福田文体通”“佛山文化e网通”等较为成熟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第四,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为了增强公共文化发展活力,我们强调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重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充分发挥广东省公共文化促进会、图书馆学会、摄影家学会等社会文化组织,成功举办一系列惠民品牌活动。同时,我们不断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文化志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目前我省已建立志愿者队伍1200多支,注册文化志愿者近9万人。

    南方日报:公共文化服务让群众尝到甜头,具体还有哪些成效突出的新做法?

    方健宏:近年来,我们把广东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在全国有影响、在全省受欢迎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进行创新,例如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广东省社区文化节、广东打工者歌唱大赛、客家山歌大赛等,让老品牌变换新面孔。同时,诞生一些新品牌,例如潮乐大赛、民乐大赛、二沙岛户外音乐季、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等等,不单是“我演你看”,而且吸引群众自发参与,自发提升。

    为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总分馆试点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以“三个统筹、五个统一”为抓手,以强化馆站服务效能为目的,以管理机制的创新打通以往资源相对分散、服务相对独立的瓶颈,基本建立起县级总馆、乡镇(街道)分馆、村(社区)服务点的三级体系,盘活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实现资源的互通共享,取得初步成效。

    我们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例如,我们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数字化、信息化。从图书馆到文化馆,建立数字分馆,体现“文化+科技”“文化+创新”,让公共文化服务以群众最喜闻乐见和便捷的形式被触摸到。

    广东省博物馆近年来频频在全国获奖。省博策展能力很强,几乎每年都有专题展获得全国博物馆界评出的展览精品奖,尤其是利用数字技术发挥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等展览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最近,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广州站”共吸引超过11万人次参观,也充分利用数字新媒体技术辅助展览。

    推进文艺精品创作▶▷一批岭南特色艺术精品问世

    南方日报:近年来,全省文艺界努力在筑就文艺高峰中彰显文化自信。省文化厅在繁荣文艺精品创作上有哪些明显成效?

    方健宏:广东近年来成功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岭南精品力作,如舞剧《沙湾往事》、音乐剧《烽火·冼星海》、民族交响套曲《丝路粤韵》、粤剧《梦·红船》、《刑场上的婚礼》、《还金记》、杂技剧《笑傲江湖》、《与妻书》、话剧《韩文公》、《康梁》、潮剧《古城风雷》、汉剧《诗娘》、山歌剧《客魂·家风》等一批优秀作品,在繁荣全省舞台艺术方面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其中,《沙湾往事》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和“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等国家级最高文艺荣誉,音乐剧《烽火·冼星海》列为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十大重点扶持项目之一,少儿舞蹈《爸妈我想你》和曲艺《羊续悬鱼》两部作品获得文化部“群星奖”。

    广东的地方戏曲也进入了一个恢复生机、蓬勃发展、态势喜人的新阶段。五年来,艺术院团在进行体制改革过程中,活力被不断激发。我们不断通过机制创新、政府投入、社会力量,给院团注入发展活力。一批新人成长起来了,一批经典剧目被挖掘出来了,一批现代题材产生了,广东地方戏曲出现了新的生机。

    南方日报:广东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方健宏:五年来,广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空前加强、成效明显。全社会也强化了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五年来,省财政加大了对文物维护资金的额度。同时,广东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增加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也大幅增加。在文物的保护以及维修方面,投入了比较多的资金。同时,广东的文物考古水平不断提升,这些年,广东的一些考古项目相继列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如广东汕头“南澳I号”、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南海I号”保护和发掘也不断取得新成果。同时,我们加大“文博惠民”力度,让原来深藏博物馆仓库的文物更多走出来,让文物在市民面前“活”起来。

    广东的非遗保护走在全国前列。广东对非遗传人的补贴力度,目前在全国居于前列。这几年实现几级跳,从原来的没有补贴,到后来每年补贴三四千元,再到补贴一万元、两万元。以国家级非遗传人为例,国家每年补贴两万元,省里还会补贴一万元,共达到三万元,这样的力度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我们注重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注重与产业结合发展,让古老的非遗项目能够在今天的生活和市场“活”起来,进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注重将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向基层传播、扎根。我们近几年的文化遗产日活动省级主会场活动,都放在珠三角以外的基层地区,让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深入基层。

    推动文化走出去▶▷文化交流助力大湾区建设

    南方日报: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一项国家战略举措。省文化厅将如何推动粤港澳文化合作再上新台阶?

    方健宏:广东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在全国已成名副其实的主力省。每年受国家委派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项目中,广东占很大比重,尤其对港澳地区的文化交流,广东更是举足轻重。过去,文化走出去往往派文艺院团出访,主要是歌舞、戏剧、音乐等。现在我们不断创新形式,把文物展览带出去,把美术作品带出去,把岭南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带出去。

    “十二五”期间,我省组派出境文化团组1562批、27857人次,居全国前列,连续几年在国家文化部介绍经验。每年省文化厅都会选派多批次文化团组赴世界各地举办“欢乐春节”“广东文化周”“广东文化丝路行”等品牌活动,目前已经与莫斯科、悉尼和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展年度对口合作。

    广东与香港特区、澳门特区签订了文化合作规划,设立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示范点,深入开展粤港澳文化合作。粤港澳文化合作方面,有着非常良好的传统,今年已经召开三方第十八次文化合作会议。粤港澳文化合作在演艺节目和人才、文化资讯、文物博物、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等六大方面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三地联合制作舞蹈诗《清明上河图》、现代舞剧《情书》,共同举办“海上瓷路”“岭南印记”等主题文物展览,每年合办“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粤港澳青少年粤剧艺术培训夏令营”等青年文化交流活动。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广东文化走出去翻开新篇章,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走到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几十个国家,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唱响广东声音。

    数读

    文化设施

    全省建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45个、文化馆14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02个,行政村(社区)文化室37191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744个。

    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281.5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

    到2018年,广东90%以上博物馆将免费开放,数量将达到180家。

    文物保护

    全省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省文物保护单位613处;

    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达49家,居全国第一;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7处,省历史文化名镇9处,省历史文化名村36处,中国传统村落126处;

    国家重点美术馆3家,居全国第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省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147项、省级608项、市级1100项、县级1888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4人、省级618人、市级1263人、县级1720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省级4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0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4个。

    图表:刘桂嫦

    一线实践

    广东加快推动文化改革创新发展

    “文化+科技”让文物“活”了

    近年来,我省各文化单位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为根本立足点,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着力点,“抓基础,促提升,寻突破”,创新推进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取得较好成效。

    体制机制创新▶▷开创文博事业发展新局面

    2016年,广东省博物馆喜获“全国最具创新能力博物馆”称号。细数广东省博物馆近年来的创新之举,最打破传统的莫过于体制创新,成立了广东省博物馆第一届理事会和全国文博界首家公募基金会——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基金会。

    广东省博物馆理事会成立于2014年,负责广东省博物馆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重大业务、人员管理、章程拟订和修订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在该制度下,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及互动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能力优势被调动起来,通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构建“无边界博物馆”,社会影响力也持续上升。

    9月5日,为期一周的“鉴古知今育廉洁——广东廉洁文物虚拟体验流动展”在广州市地方税务局展出。“广东廉洁文物虚拟体验流动展”是广东省文化厅指导,由广东省博物馆推向全省各机关单位的一项展览创举。展览引入粤博“广东廉洁文物虚拟体验流动展”的流动展览内容,创造性地将廉政教育与文物展示结合,以“博物馆+多媒体”的方式,将廉洁文物通过全息成像、红外感应技术、AR等多种创新技术进行展示,增强观众浸入式体验。

    上个月,由广东省博物馆参与策划了近一年的大型历史文化长廊——“海天走廊”正式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负一层开通使用。它是白云机场首个大型历史文化景观,也是全国机场首个大型“丝路”主题公共空间,以海上丝绸之路为历史背景,旅客穿行其中,可以360度体验广州2000多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走廊中,浓郁的岭南印象结合现代3D技术手法,呈现出一幅风情万种的艺术长卷。同时,走廊还设有网上语音导览,只需使用手机,扫一扫现场二维码,即可收听展览内容与展品介绍。

    今后,粤博将开展更多资源共享合作,策划组织以广东岭南文化尤其是出土(出水)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传播活动,开创我省文博事业发展新局面。

    文化惠民创新▶▷以优秀文艺精品服务群众

    9月初,摘得文华大奖的《沙湾往事》走进潮州、汕头演出,大受欢迎。除了《沙湾往事》,多部去年刚刚获得第十五届文华大奖的优秀剧目近期纷纷来到广东,参加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的“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获奖剧目广东巡演”,这些剧目大多聚焦生活,形式多样,包括评剧、话剧、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让市民大饱眼福。

    文华大奖是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为更好地把艺术惠民、服务基层落到实处,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体验戏剧的魅力,广东省文化厅组织、策划了这次巡演活动。

    在此之前,今年5月,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广东省文化厅牵头搭建粤沪渝陕四地以及省内区域间群星奖作品交流平台,在广州、东莞、中山、深圳、茂名、佛山六个地市共开展六场巡演,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辐射粤东西北地区,选取交通便利的剧场举办巡演,免费向群众发放演出票。

    “三百工程”即“百场展览、百场讲座、百场群文精品演出”,是广东省文化厅开展的一项战略性文化惠民项目,也是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常规项目。2017年下半年,广东省文化厅公共文化服务“三百工程”项目还将走进汕头、韶关、河源、梅州等15个地市的县、镇、村三级单位,届时名家讲师将与群众近距离交流,传授技艺,让文化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

    文化业态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广东是国内最重要的演出市场之一,网络文化经营单位设立也呈井喷态势。近年来,省文化厅在营业性演出活动审批以及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娱乐场所设立审批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探索。近日,演艺剧目移动交易平台“订戏会——粤西在线剧目交易平台”正式上线。平台通过互联网创新整合粤西演艺资源,能把传统的订戏模式打造成更加便捷的在线订戏会,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

    在“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竞相奔跑。早在2015年,广东星海演艺集团敏锐抓住机遇,亮出“网演中国”招牌,通过平台搭建促进新媒体与传统舞台艺术的融合发展,降低传统舞台艺术行业的生产、推广成本,减少票务中间环节。

    近年来,省文化厅出台一系列文化与金融、科技、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全省鼓励和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广东的民营文化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今年9月,第八届“艺术广东·艺术品博览会”将如约举办,在广东省文化厅的指导下,走入第8个年头的艺术广东被誉为华南区最顶级的艺术博览会,主办单位也是一家优秀民营企业。

    此外,广东近年来还举办或提升中山国际游戏游艺博览交易会、中国(云浮)石文化节、中国(东莞)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等各类专业文化展会。广东的文化产业突飞猛进,涌现出文化新业态的迅猛增长。游戏、动漫产业在全国首屈一指。近五届东莞漫博会平均成交额33.44亿元。第十届中山游戏游艺博览交易会(游博会)预计贸易成交额达35亿元。深圳文博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成交金额达到了2240.848亿元,广东还抓住广州金交会等平台,大力推动文化+科技、文化+外贸,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统筹 周志坤 辛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