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手机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 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

时间 : 2019-01-09 16:17 来源 :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90109161626.jpg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广东发展把舵定向,饱含着对广东的殷切期望,也寄予了我们更大的担当。我们要深刻铭记这份厚望与期待,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更加自觉地站在大局下谋划工作、狠抓落实。”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省文化和旅游厅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文化和旅游业中发挥敢为人先、先行先试、开放包容的广东精神,坚持把机构改革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扎实推进文化旅游改革创新发展,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支撑和涵养滋润作用,强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促进广东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周人果 实习生 朱思敏 通讯员 刁定宏 冯雅琳

    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指明方向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广东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广东提出了四个方面重要要求。您可否结合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谈谈感受和体会?

    汪一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把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永庆坊参观时强调“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是厅里近年来一直在重点推动的工作。包括“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的藏品也是去年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在一年时间内从各地征集而来的。在视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满了厚重的文化底蕴。除了粤剧艺术博物馆、永庆坊,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行程中还到了港珠澳大桥、珠海横琴、清远英德等地,这些都是粤港澳大湾区、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充分体现了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关心和厚爱,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指明了目标方向、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改革开放再出发”“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论述对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大指导意义,以此统一思想、指导实践、引领发展,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融合创新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开创广东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

    推进文物合理利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接下来将如何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方面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好岭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汪一洋:城市的发展往往会通过某些时期的建筑、街道等固定下来,在那些古老而又味道十足的街道背后,其实隐藏着整整一部城市发展史,不论是地理发展、经济变迁、文化传承,我们都可以从身边这些大街小巷里找到城市的印记。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需要大量的技术、资金、人力投入的,应当找到可持续的方式,充分挖掘文物的时代价值,变被动保护为主动活化,盘活文物建筑。具体来说,我们要建立和完善岭南文化标识体系、文物价值传播体系、文物安全长效机制、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机制、文物保护利用机制、文物保护投入机制、文物人才队伍成长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大力推进文物合理利用,才能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比如,广州大东门外至沙河的那条路为何取名“先烈路”?执信中学取名源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那他和广东近代史又有何联系?此外,广东还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比如孙中山先生,他在香港读书、在澳门行医,在广州组织起义,这段历史文化各地区之间是相联通的,如今在香港、澳门、广东都有孙中山纪念馆。这些历史,我们不仅要挖掘、整理出来,还要让年轻人能够有机会去看、去了解。历史不仅仅在书本上,更遍布在岭南大地上,我们要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把书本上的历史活化在城市中,形成各类可观、可触、可感的物质载体,让书本的历史跟现实的对照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文化遗产的教化功能。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也会通过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继续实施非遗传承人记录工程和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开展全省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巡回宣讲活动,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广东)非遗周等活动,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内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驿道等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同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和传统节日,广泛开展非遗主题传播活动,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和群众中落地生根。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东要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接下来,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采取哪些举措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广东旅游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汪一洋:2017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800亿元,占GDP的5.37%;旅游产业增加值5780亿元,占GDP6.5%,两者合起来以后剔除交叉的部分占到GDP总量的10%左右。过去,我们主要是依靠制造业来拉动经济,当下,消费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普通大众在旅游、健身、文化消费等日常生活方面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文化和旅游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很大。2017年,共计180万人去广东省博物馆参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也接待读者超过460万人次,一方面这些公共文化单位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这些文化消费也拉动了经济增长。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建后,文化和旅游二者将深度融合,起到“1+1>2”的作用。文化是做内容的,旅游是做渠道的,两者融合之后能相互促进,使文化有更多的传播渠道,令旅游有了更多丰富的内容,真正让“诗和远方”走在一起。现在,对于珠三角地区的人来说,旅游已成中产家庭“标配”,旅游需求非常旺盛,城市旅游、工业旅游和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去历史上发生的地方游历,既让城市遗迹发挥教育功能,又能让人感受到城市的魅力。

    过去,我们认为文化和旅游属于“社会事业”,其实他们也具有产业属性,政府通过文化旅游为大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服务的同时,文化旅游产业也能拉动经济,所以必须要“两手抓”,要把文化和旅游业打造成为我省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把文化旅游消费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既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又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我省走在全国前列贡献力量。

    文化融合人文交流共建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明确要求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接下来,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如何亮出实招进一步深化粤港澳文化合作?

    汪一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是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我们要集合全省之力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除了经济融合,更重要的是文化融合、人文交流,通过人文交流促进三地人心相通、文化交融,是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的重要任务。我们要牢牢把握好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大机遇,充分利用大湾区内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打造世界级文化和旅游高地。

    除了将把粤港澳三地的文化遗产物理上串联起来外,更重要的是将文化经脉疏通,让三地了解到粤港澳三地历史文化同根同源,拥有非常多的共同点。自2002年粤港澳文化合作机制建立以来,粤港澳三地政府及文化部门在演艺节目和人才、文化资讯、文物博物、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等六大方面都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运作机制已进入全面交流、深化合作的阶段。我们将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沟通机制,强化品牌化、精品化建设,推动三地以文化交流促深度融合。今年,我们还策划并组织了2018年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粤港澳青少年粤剧艺术交流夏令营、粤港澳青年戏剧交流计划、粤港澳粤剧群星荟等品牌活动,建立了粤港澳大湾区演艺联盟,邀请了港澳队伍参加2018广东(佛山)非遗周暨佛山秋色巡游,“粤港澳大湾区艺术精品巡演”也正在进行中,反响热烈。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也是目前我们主抓的工作之一,借助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的国家战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全域旅游先导作用,推动休闲湾区建设,树立整体大湾区文化旅游形象,提升大湾区文化和旅游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综述

    促进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10月25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文物局)正式挂牌,至此,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步入深度融合的新征程。

    文化和旅游都是人民群众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全面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中,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一方面促进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供优质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通过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说。

    用“微改造”让老城区重焕生机

    秋日傍晚,走进梅江区西郊街道珍珠公园,只见道路干净清爽,居民三三两两结伴漫步于公园小道,笑声不断。夹杂在民居之间的三口水塘在经历了近两年的“微改造”后,变为了公园,四周的民居也统一换上了“新装”。

    目前,广东共有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各地还划定了93个历史文化街区,公布确定了2598处历史建筑,全省列入保护名录的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为了让日益衰败的老城区、街道重焕生机,并留住历史文脉,广东积极探索实践,结合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导文件和修缮技术指引,对文物建筑进行适度、合理的利用,开展与文物建筑保护相适应的文化创意、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等各种特色经营活动,形成了“文物建筑+住宿+饮食+休闲产业+博物馆”等具有推广价值的不同活化利用模式,并利用文物建筑宣传展示地方非物质文化,广州、潮州、佛山等多地都出现了很多成功的活化例子。

    目前,惠州已先后修订出台了《惠州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北门直街等5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详细规划》等20多项保护规划,佛山禅城也正通过推进仁寿寺扩建、梁园及周边环境改造提升、东华里片区改造等工程,恢复佛山老城的历史活力,广州人民南历史文化街区还将建立广州首个历史文化街区全要素数据库,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数字化建档和精准化管理。

    补齐公共文化不均衡“短板”

    “之前要去沃尔玛对面的韶关书城看书,因为路比较远,所以也少去。现在,从家里走路5分钟就到风度书房了,路程缩短一半,很方便。”家住韶关市新华北路附近小区的市民黄小姐说。风度书房不仅“颜值”高,还完全没有开馆时间限制,也无人值守,只需刷借阅卡便可实现所有分馆的通借通还。

    在广东视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东要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近年来,通过加强供需对接,全省大力推动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适用性。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等国家推进的重点改革领域,广东均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地也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丰富了服务主体、渠道和方式,把“菜单”和“遥控器”交到基层单位和群众手中,实现了供需双方无缝对接、按需选择。

    此外,通过发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惠民服务作用,不断探索模式创新、内容优化、质量提升,我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也在稳步提高。今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打造省群众艺术花会、“同饮一江水”打工者歌唱大赛、“粤读越精彩”全民阅读活动、公共文化服务“三百工程”等覆盖全省的品牌活动基础上,还组织了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的一系列高质量文化活动,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下一步,我厅将重点打造省级公共文化云平台,提升各级公共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和互动力,让我省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具智慧、更加便捷融入百姓生活,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期待。”汪一洋说。

    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我省乡村旅游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也为我省文化和旅游融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未来,我们将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挥文化和旅游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将文化和旅游业打造成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支柱性产业,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汪一洋说。

    据悉,接下来省文化和旅游厅将重点在粤东粤西粤北各市组织实施包括“乡村文旅公共服务提升行动、乡村文旅产业振兴行动、文化进村与引客入村行动、乡村文化传承发展行动、乡村文旅人才培训行动”五大工程,以此激活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2019年,全省将推出1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动超过2亿人次游客开展省内乡村旅游,并打造南粤古驿道11条重点线路和8个示范段。

    除了加强特色文创产品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供给外,我省还将针对乡村文旅人才缺口,开展对乡村的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文体协管员、粤菜师傅等各方面人才的培训,并专门组织200个村书记开展乡村文化旅游专业培训,促进将文化和旅游业打造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