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手机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文旅资讯 > 政务活动

活化传承岭南文化遗产的“广东实践”

时间 : 2021-01-07 09:58 来源 : 本网 作者 : 中国文化报 编辑 : 中国文化报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近日,广东省委召开常委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情况。会议强调,要加大力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为建设文化强省、增强文化软实力提供有力支撑。

广东生活着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居民,形成了历史积淀深厚、革命遗存丰富、民系特色鲜明、国际交流互鉴的岭南文化。近年来,广东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期间对保护传承岭南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等方面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对传承岭南特色文化、加强考古研究和文物活化利用,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量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

制度创建引领

加快文化遗产保护升级

来自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时代地点群的考古研究发现,岭南地区早期人类活动几乎与周口店北京猿人同期。数十万年繁衍生息,让岭南地区在与中原文化遥相呼应、不断交融中形成了包容、多元、开放、创新的文化特色。

为活化利用岭南特色文化和文化遗产,广东省着力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广东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广东省红色旅游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1年)》等,以制度建设引领,不断扩大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的影响力。

在考古方面,广东省取得显著成果,南越国宫署遗址、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南海I号”南宋沉船等10处遗址以及11个考古发掘项目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广东“考古新发现”涵盖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明代中晚期,包括洞穴、沙丘、贝丘、墓地、宫苑、沉船等陆地和水下等多种考古类型。其中,郁南磨刀山遗址距今70万年至80万年,是广东目前确认年代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英德青塘遗址有中国最早可确定葬式的墓葬和华南地区最早的陶器;徐闻古港是最早有文献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南海I号”是世界上唯一整体打捞且文物遗存较多的古代商船。

广东省大力推进文物保护级别提升计划,2019年全省新增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新增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广东目前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省级水下文物保护区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5处,中国传统村落263处;国家大遗址3处。此外,广东有4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国家级非遗14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2人,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文化游径开发

探索线性文化遗产保护

岭南地区拥有独特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族群,有利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近些年,广东省大力开展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和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建设工作,已建成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和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五大主题27条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以及64条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等。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将承载着粤港澳大湾区共同记忆和文化情感的历史文化资源“串珠成链”,通过挖掘、强化文化遗产的关联性,共同展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融性和岭南文化特质,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以广东近年来融合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为例,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积极推进下,南海神庙及码头遗址、清真先贤古墓等6处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与江门市方济各·沙勿略墓园等7处遗产点和2处关联点,先后得到国家文物局的确认。截至目前,广东共有20处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数量占全国“海丝”申遗点的1/3。

在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广东充分践行非遗资源活化利用,取得丰硕成果。比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推出线上“首届非遗购物节”,刺激文旅消费;广州永庆坊4A级景区授牌暨非遗街区开市;“广州老城市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进入首批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征集宣传活动入选线路名单,“广府非遗进校园”“佛山木版年画在中小学校园的传承”实践案例分别入选全国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全国十大创新实践案例等。

依托革命文物

以红色旅游树立“四个自信”

为活化利用本省丰富的革命文物遗存,广东省加大长征文化公园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省内长征史迹的历史研究、保护规划编制等工作,并把革命遗址保护立法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起草了《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同时实施革命文物展示利用行动。

为诠释和强化革命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的亮点和创新点,2020年以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相关行业协会举办了“2020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传推介活动”,广州杨匏安旧居活化利用、汕头红色交通站旧址修缮与利用项目等入选。此外,广东省组织的“依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唱响红色文化主旋律——鸦片战争博物馆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和“为旅游添加红色为信仰增加力量——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入选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60个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广东省持续开展革命历史资料挖掘与研究工作,大力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在指导开展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史料收集和研究的同时,制定相关保护措施,活化利用研究成果。2020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韶关、清远、梅州、云浮4市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以游览观光、互动体验、研学教育等多种形式,每日吸引数千名游客到访。

活化传承历史

促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既牵连着历史文脉,又维系着后世传承,还关系到地缘联系的活化运用。广东省充分发挥粤港澳旅游推广机构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联合会等平台作用,着力打造人文湾区,不断优化整合大湾区优势旅游元素,共同设计推出10条大湾区“一程多站”旅游线路,借助大湾区内通关便利、交通互联的优势,构建不同主题、特色的旅游线路,打造出人文历史、世界遗产、游学交流、海丝探秘、科技创新、文化遗产游径、美丽乡村、滨海康养、休闲美食、寻根问祖10条精品旅游线路。其中寻根问祖线路主要由韶关南雄珠玑古巷、广州陈家祠和沙湾古镇、佛山祖庙、惠州范和古村、澳门旧城墙遗址等游径组成,帮助湾区民众追溯宗族起源、探寻岭南民俗文化。

此外,广东省牵头举办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艺术精品巡演、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等上百场交流活动,还推出了6条“一程多站”精品线路、3条“潮玩湾区”市场线路,设计推出华侨华人、海防史迹等5条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

广东发挥华侨大省的优势,将华侨文化、侨乡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项目和广东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以广东侨批为主构成的“侨批档案”2013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广东首项世界记忆遗产。

青少年代表着未来。广东精准施策,发挥文旅融合在国情教育、岭南特色文化传承等方面对港澳青少年的独特作用,积极推进粤港澳青年文化交流行动,举办“2019年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粤港澳青少年艺术夏令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实习计划”等活动,积极推动粤港澳青少年相互了解与沟通,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